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混凝土质量管理

浅析混凝土质量管理

试析混凝土质量管理
1 原材料控制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粗细骨料、化学外加剂、矿物质混合材料,按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振捣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

混凝土的质量好坏主要由原材料来决定,所以原材料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源头,只有把源头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才能有保证。

对发现的不合格原材料必须严格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规范原材料堆放,保存和使用,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

1.1 水泥
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

高强混凝土应优先选择高标号水泥进行试配。

所有的混凝土工程用的水泥都需要厂家合格证,经过自检试验室或者委托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水泥是混凝土结构中最关键的原材料之一,必须从严把关,抽检频率必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不能处于失控状态。

1.2 砂
细骨料砂,要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

其重点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

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

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

结构用砂含泥量一般不应超过3%,有害物用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

同时,级配良好也是选用砂的重要指标。

1.3 石子
粗骨料石子,应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量泥量及最大粒径。

一般采用1㎝-3㎝的碎石,卵石一般能用于结构受力部位,严禁混有煅烧过的石灰石块或白云石块。

选择级配良好的粗骨料对于提高混凝土强度及质量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

1.4 水
凡是不能饮用的水,应在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

污水、工业废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1%的水,不能用于拌制混凝土。

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用水,更要着重控制。

1.5 外加剂
添加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产品有针对性得提高工程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选用某种外加剂之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检查外加剂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资料和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性能试验报告。

其次,应进行试配并进行试验检验,以复验混凝土外加剂与工程所有水泥是否相适应,以及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性能和有关设计要求指示(如坑渗标号等)。

另外,应注意混凝土外加剂使用说明的有效日期、防止过期失效的外加剂用于工程。

同时,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得随意添加,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选用外加剂要熟悉其品种、性能,经检验符合本工程要求方可使用。

严禁使用对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外加剂。

2 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在根据设计要求和混凝土的工程特点,确定了各种原材料之后,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情况下,进行现场原材料取样,并填写见证取样单。

提交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试验室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配工作。

监理工程师需审查试验室出具的配合比单及相应的混凝土性能报告,得出该混凝土能够满足工程的各项要求后,方可允许进行混凝土的制拌和浇筑工作。

严格按设计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及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

加强混凝土拌合管理,保证计量准确,拌合均匀,防止离析。

3 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应要求施工单位严格原材料计量控制。

搅拌机应配备水表,禁止单纯凭经验靠感觉调整用水量的做法;对外加剂,应事先称量出每盘一份加入,禁止拿铁锹随意填加;对砂石料,应坚持要求每次过磅称量,不提倡小车划线做记号的体积法。

另外,还应对每盘的搅拌时间、加料顺序、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是否离析等进行抽查。

在较大的工程中,应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电脑计量的搅拌拌站,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配合比得到可靠的保证。

4 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工程师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度件模具及数
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

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

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

在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等性能,若有问题,应及时对混凝土配合比作合理调整;控制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是否到位,振捣器的插点是否均匀,移动间距是否符合要求;同时,重点关注钢筋交叉密集的梁柱节点是否振捣到位,以防出现蜂窝、麻面现象。

对大体积混凝土或厚度较大的部件,应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并加强保温养护措施。

5 确保施工工艺规范
模板质量要符合要求,制作安装必须牢固;钢筋加工与安装要规范,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振捣要规范,合理控制浇筑厚度,避免过振松顶和漏振;加强混凝土保湿养护,养护时间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6 加强作业人员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
有针对性地开展施工作业人员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做到首件交底、特殊方案交底、分项工程交底,确保工程质量。

技术交底的目的是使参与施工的人员熟悉和了解所承担施工的任务的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技术交底责任制,加强施工质量检验、监督和管
理。

7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
7.1 混凝土表面水纹线的治理
针对混凝土存在水纹线的质量通病初步分析为:
7.1.1 附着式振动与插入式振捣的前后不协调问题;
7.1.2 是混凝土坍落度偏大,混凝土流动性过强甚至有局部离析现象;
7.1.3 附着式振动震动时间过长使侧板中下部位混凝土表面出现离析、下坠现象。

7.2 混凝土表面粗糙、粘皮和个别漏浆等现象
7.3 混凝土拆模后的其他问题
7.3.1 气泡
受混凝土的含气量、混凝土的灌注顺序、混凝土局部振捣差异等影响,拆模后梁表面出现气泡。

7.3.2 蜂窝、麻面
混凝土蜂窝是指骨料间有空隙而形成的蜂窝状窟窿,具体指混凝土表面缺浆、石子露出深度大于5mm,但小于钢筋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缺浆、起沙、粗糙,表面呈现无数的小凹点,而无露筋现象。

混凝土蜂窝、麻面与摸板的干净度、漏浆、漏振、混凝土的配合比等有关。

7.3.3 砂沟、砂线
砂沟、砂线的形成主要是受混凝土的配合比、局部相邻混凝土
振动的强弱、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处理方法:与蜂窝、麻面的处理方法相同。

7.3.4 “狗洞”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孔洞,形象的叫为“狗洞”。

“狗洞”出现与钢筋的密集度、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塌落度、混凝土的振动强度有很大的关系。

7.3.5 露筋
钢筋裸露在梁表面或者钢筋的保护层不足设计保护层距离的都为露筋。

主要受钢筋位置不精确、混凝土的振捣不正当造成的。

7.3.6 错台
错台主要是摸板的安装不精确、混凝土的振捣不正当造成的。

7.3.7 表面不平整
7.3.8 表面裂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