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
如失血、心源性休克或某些精神应激时;
血管总外周阻力↓:
如与运动、战斗有关的应激
(交感兴奋引起的骨骼肌血管的明显扩
张,可抵消交感兴奋所引起的其它部位 血管收缩导致的外周阻力上升).
3.冠状动脉血流量通常↑,但精神应
激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冠状动脉痉 挛,甚至心肌缺血坏死; 4.交感-肾上腺髓质强烈兴奋还能诱 发心律失常等.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一)应激的心理性反应及其异常
绝大多数应激反应都包含有心理、
情绪上的反应(与边缘系统密切相关)。
心理性反应大致归为以下3个方面:
1.应激的认知功能改变: 良性应激:增强认知功能
持续的劣性应激:损害认知功能
2.应激的情绪反应 3.应激的社会行为反应
(二)精神创伤性应激障碍
各种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通常需要神
经系统的感知功能,但病毒、细菌、毒
素、抗原等刺激却不能为一般意义上的 感觉系统所感知,而免疫系统对此类刺
激却极为敏感。
(三)心血管系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介导的心血管 系统的基本变化为: 1.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血压↑
2.血管总外周阻力:↑or↓
血管总外周阻力↑:
(应激最重要的一个外周神经内分泌反应)
GC↑生理意义: a.升高血糖:GC促进蛋白质的糖异 生,并对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 的脂肪动员起允许作用;
b.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c.抗炎、抗过敏:GC抑制许多炎症介
质、细胞因子的生成、释放和激活, 并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这些因子或溶 酶体酶对细胞的损伤。
2)AP主要构成:
a.凝血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 b.蛋白酶抑制剂:α 1蛋白酶抑制剂等;
c.运输蛋白:铜蓝蛋白、结合珠蛋白等;
d.补体:C1s、C4、C2等;
e.其它:C反应蛋白、FN等。
3)AP的生物学功能:
a.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
(蛋白酶抑制剂) b.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C反应蛋白)
(2)应激引起冠心病/心律失常机制?
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通过β 受 体兴奋降低心室纤颤的阈值;
b.引起心肌电痉挛;
d.血液粘滞度增高、凝固性增强等,促 进病损血管处的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
肌缺血、心肌梗塞。
(四)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1)生长:慢性应激可引起生长缓慢 (GH↓、甲状腺轴受抑)
正常时即存在于细胞内;
b.诱生性HSP:由各种应激原如感
染、高温、缺氧等诱导生成。
(二)急性期反应蛋白 (acute phase protein,AP)
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
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 度迅速增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
反应,这些蛋白质被称为AP。
1)AP的主要构成及来源 A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单核 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亦可产 生少数的AP。
①中枢效应:与应激时的兴奋、 警觉有关,并可引起紧张、焦虑的 情绪反应,可能也是应激启动HPA轴
的关键结构之一。
②外周效应:血浆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迅速升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强烈兴奋主要参
与调控机体对应激的急性反应。
防御意义: a.心脏兴奋作用:心率↑↑,心肌收 缩力↑,心输出量↑ b.外周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
胃腔内H+浓度越高,粘膜病变越 重。粘膜内pH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
于胃腔内H+向粘膜内反向弥散的量
与粘膜血流量之比。
(二)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 统性红斑狼疮,机制尚不清楚) 免疫抑制(如抵抗力下降、免疫功 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其主要机制可 能是HPA轴的持续兴奋,GC过多所 致)。 持续应激时,胸腺、淋巴结可萎缩。
c.抗感染、抗损伤:
CRP/补体: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凝血蛋白类:可增强机体的抗出血能力 铜蓝蛋白:减少羟自由基产生
(抗氧化损伤的能力)
d.结合、运输功能: (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等)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中枢神经系统(CNS) 与应激最密切相关的CNS部位包
括:边缘系统的皮层、杏仁体、海
(一)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病人在遭受各类
重伤、重病和其它应激情况下,出 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 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
主要表现为糜烂、浅溃疡、渗血等,
发生机制:
1)胃粘膜缺血(最基本条件)
2)胃腔内H+向粘膜内反向弥散 (必要条件)
3)其它
2)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必 要条件)
(三)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情绪心理应激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关系较为密切的为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和心律失常。
(1)应激引起原发性高血压机制?
a.应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
兴奋及HPA激活; b.GC的持续升高引起代谢的改变,
使胆固醇升高;
c.GC使血管平滑肌细胞钠水潴留,
使平滑肌细胞对升压因素更为敏感; d.应激引起遗传易感性的激活。
应 激 (stress)
第一节
概述
一.应激(stress)的概念
机体受到各种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
生理性应激(良性应激) 病理性应激(劣性应激、损伤性应激)
时出现的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包括:
二.应激原(stressor)
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 因素被称为应激原。包括:
a.外环境因素:如温度、射线、噪声等 b.机体的内在因素(自稳态的变动):
疡采用抗酸治疗等 3.适当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参
考
书
1. 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2.王迪浔,金惠铭主编.人体病理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
(四)消化系统
1.慢性应激,消化系统的典型表现为食 欲减退,严重时甚至可有神经性厌食。
(与CRH的分泌增加有关)
但也有部分人会出现食欲增加
(与内啡肽和单胺类介质在下丘脑水平 升高有关)
2.胃酸分泌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3.胃粘液蛋白分泌常降低 4.能引发应激性溃疡等
(五)血液系统
1.急性应激时血液系统表现出非特异性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 强烈兴奋
(一)蓝斑(L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基本组成单元
脑干的(主要位于蓝斑)去甲肾上腺
素能神经元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蓝斑为该系统的中枢位点。
2.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心理社会呆小症:慢性应激所导致 儿童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青春期 延迟并伴有行为异常如抑郁、异 食癖等(心因性侏儒) 。
2)应激与性腺轴:急、慢性应激时都 能引起性腺轴的明显紊乱如月经紊
乱、性欲减退等,这与HPA轴在各 个环节抑制性腺轴,使LH、睾丸激
素或雌激素水平降低,且性腺对性
激素产生抵抗有关。
控(免疫细胞上有参与应激反应的大部
分激素及神经递质的受体)。
急性应激反应时,外周血吞噬细胞
数目增多、活性增强,补体、C反应
蛋白等非特异性抗感染的AP升高等。
但持续强烈的应激反应由于GC和
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而造成免疫 功能的抑制,甚至功能障碍,诱
发自身免疫病。
2.免疫系统参与对应激时神经内分泌
的调控。
组织的血供更充分、合理
c.α 受体激活抑制胰岛素分泌, β 受体激活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
→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增加组织的能源供应等。
不利影响:
a.过度强烈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可引起明显的能量消耗和组织分解;
b.外周小血管持续收缩可导致血管痉挛、 血压升高,某些部位组织缺血(如腹
腔)、致死性心律失常等。
第三节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
应激与疾病
●应激性疾病
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称为应 激性疾病,也就是说只有以应激性损
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
等,才可称为应激性疾病。
●应激相关疾病 应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是一
个重要的原因和诱因,这些疾病被 称为应激相关疾病,如原发性高血
压。
与应激相关的疾病可分为: (1)应激诱发或加剧的躯体疾病 (2)应激诱发的心理、精神障碍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一)热休克蛋白
(heat-shock protein,HSP) 在热应激原或其它应激时细胞合
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
休克蛋白或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
HSP分子量从8 kD110 kD ,
人类以70kD的一组HSP(HSP70)为主。
HSP的组成: a.结构性HSP:为细胞的结构蛋白,
是HPA轴激活的关键环节。
b.CRH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 适量的CRH增多可促进适应,使机体 兴奋或有愉快感; 大量的CRH增加,特别是慢性应激时
CRH的持续↑则造成适应机制的障碍。
c.促进内啡肽释放。 d.促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的活性,与LC/NE轴形成交互联系。
②外周效应: GC(如皮质醇)分泌↑
马、下丘脑及脑桥的蓝斑结构等。
• 这些部位在应激时可出现活跃的 神经传导、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 泌的变化,并出现相应的功能改 变。
(二)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受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的调 控(免疫细胞上有参与应激反应的大部
分激素及神经递质的受体)。 2.免疫系统参与对应激时神经内分泌的
调控。
1.免疫系统受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的调
3.衰竭期
1. 警觉期: 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兴奋为主
2.抵抗期: 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泌↑为主
3.衰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 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