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高科技”骗局交智商税
中国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日前在一演讲中称,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打着“量子”旗号招摇撞骗的产品,这表明公众对量子科学知之甚少。
记者调查发现,包括“量子健康杯”“量子袜”“量子手机壳”等产品仍有销售,不少产品标榜采用先进量子技术,有益于身体健康,还有商家声称用量子杯喝酒能改善口感,“喝1斤白酒不头疼”。
要是有人声称普通玻璃杯可以改善白酒口感,“喝1斤白酒也不头疼”,你肯定不信,因为这在你的常识范围,普通玻璃杯不可能有这种功效。
“量子杯”呢?你肯定不敢马上否定,因为这超出你的知识范围,不知道量子为何物。
骗子们需要的,正是这一点,公众的知识盲点,正好是骗子们的着力点,胡说八道也没关系,只要科学工作者不点破,大多数人都看不透。
不知道从何时起,用“高科技”概念包装、营销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强离子排毒仪”“磁场理疗仪”到“黄金能量石”,从“纳米拖鞋”“量子眼镜”到“石墨烯疼痛贴”,莫不如是。
1月16日,教育部还通报查处了“量子波动速读”违规培训机构。
什么新理论问世,一些人就第一时间“碰瓷”,马上开发相关产品。
翻翻他们的剧本,桥段如出一辙,产品都是“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即使不是“世界一流”,至少也是“国内领先”,几乎都是包医百病,保你长生不老,你若不信,他们还“做戏做全套”,用貌似高深的理论给你“科普”一番,甚至还
请来如真包换的“顶尖科学家”背书。
当骗钱的把戏被拆穿,他们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有些骗局简直到了离谱的程度。
去年,有一家公司声称拥有一项叫“量子接骨”的高新技术——假如某人骨折了,他们通过量子技术在异地就能把骨头接好。
这么牛,咋不上天呢?
此类骗局层出不穷,固然与公众科学素养不足有关。
公众科学知识储备不足,甄别能力不高,容易受到伪科学蛊惑,尤其健康欠佳的老年人容易中招——花大价钱购买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或保健产品,但这也不是全部理由。
一种自称有治疗功能且价格昂贵的新产品上市之前,难道没有对该产品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验证、评估吗?企业说啥就是啥,那怎么行?某种意义上说,一些骗局之所以能玩下去与管理不善有关,值得反思。
(via新华网)
彻底铲除诈骗式培训赖以生存的土壤
据媒体报道,日前,浙江省温州瑞安市区出现一种“全新生命疗养课程”,其负责人声称通过全新的“心灵自然疗法”可以突破现代医学限制,轻松治愈包括肿瘤在内的任何顽疾。
日前警方表示,经调查该行为涉嫌诈骗,已移交瑞安市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这种所谓的“心灵自然疗法”其实并不新鲜,类似的诈骗行为在国内外都不乏先例。
早在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就以“动物磁疗”为噱头,在法国巴黎以欺骗的形式给人治病,宣称只要手臂一挥,患者就能感应到治疗的“能量”,病就治好了。
往近了说,近年来,国内各类“能量疗愈培训班”屡见不鲜,尽管大多标价不菲,但打着“医疗服务”的幌子,依然买卖兴隆,不少市民上当受骗。
“心灵疗法”野蛮生长数百年,却始终游离于主流科学认知之外。
几个世纪前,一些著名科学家曾对所谓的“动物磁疗”方法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毫无科学依据,其疗效只是疾病自愈,或是患者的自我欺骗。
而对于国内一度“行销”多地、累计有上万人次参与其中的“全息能量疗愈培训”,相关部门专门刊文指出,此类培训不可轻信。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诈骗式培训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存在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在遭到公开揭露后,此类培训虽然一度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但是最近,这种名为“全新生命疗养课程”的诈骗式培训,竟然再次死灰复燃,以突兀的方式闯入公共视野。
由此可见此类诈骗式
培训“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在公众视线难以触及之处,到底还藏着多少此类以诈骗为目的的培训班,变换着方式、打着不同的幌子,以挑战科学常识的方式欺骗公众?
所谓“疗效”,终究只是“莫须有”的存在——难以证伪,更不可能证实。
亦真亦假之中,给各类“大师”行骗提供了辗转腾挪的巨大空间。
无论如何“解析生命密码”,“钥匙”始终掌握在“大师”手中。
尽管宣称“我的身体我做主”,但要想学会“自主”,受骗者还是得先将自己全身心交由“大师”做主。
当然,不菲的学费是免不了的。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心灵疗法”五花八门,但“大师”们反对科学、反对现代医学的态度,却出奇一致。
其实,“大师”们反对的并不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他们反对的只是现代医学体系,或者更确切地说,反对的是建立在实证医学基础上的现代诊疗方式。
原因很简单,“大师”们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概念来塑造权威形象、施展心理催眠,但却无法遵循实证医学的要求提供理论支撑与实验数据。
尽管“心灵疗法”看起来颇为前沿,实际上却充斥着各种市侩的“骗术话语”——对于心存疑虑者,“大师”会警告你“不信者不医”;对于疗效不佳者,“大师”告诉你“心诚则灵”。
总而言之一句话:相信我,没错的。
瑞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拆穿骗局只用了一句话:科学依据在哪里?但在现实生活中,重金求见“大师”的人,往往不敢问这个问题;敢问这个问题的,往往又见不到“大师”。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大师”,就这样日渐泛滥。
任何医学疗法的临床应用都必须遵循实证医学的规则,经得起科学
的验证。
一旦“大师”与“骗子”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灵修”与“诈骗”便是咫尺之遥。
对此,公众亟须提高科学素养与甄别能力,此外,相关部门也有必要对形形色色的“灵修班”进行全面排查,彻底铲除这些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
(via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