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番禺城南临珠江广州地方志

番禺城南临珠江广州地方志

番禺城南临珠江,珠江南岸俗名“河南”,唐《元和郡县志》称“江南洲”。

《南越志》云:“河南之洲状若方壶,乃卢循旧居。

”又《番禺杂志》云:“卢循城在郡之南十里,与广州隔江相对,俗呼河南。

”可见。

当日河南已是富庶之区,卢循才会建城于此。

按《南越志》称“江南洲周回四十里,中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可知南朝河南岛大小和今天相若。

卢循城在今晓港公园南、石马岗东,北临海珠涌(旧名洗马涌),俗名“牛王岗”,即刘王廪岗地。

地势平而广,沿涌东北出为珠江,有居高临下之势。

今辟为民居,昌岗东路即沿岗南开辟。

晋时已有过江码头设施。

当时珠江北岸在今禺山路、惠福路一线,坡山突出江边,成一小岬角,为天然渡口。

乾隆《南海县志》云:“(坡山)向在江干,相传晋时渡口,故称坡山古渡头。

”坡山下穗石洞为洪水回旋冲刷所成瓯穴(瓯状洞穴)地形,即古江边地。

西去则经仁王寺,而达华林寺、西来初地、泮塘;东去江岸沿东较场而达于龟岗脚1500
一线。

珠江江面宽达多米。

第三节 隋唐时代的广州城
589
隋末,岭南数州奉冼夫人为主,时局安宁。

隋文帝开皇九年(),冼夫人遣孙冯魂北上迎隋行军总管韦洸于大庾庆岭,广州属隋。

翌年,番禺俚帅王仲宣围广州,为冼氏孙冯盎解救,广州城得保。

此城即吴步骘所修番禺城。

一、城池
城东西为东西文溪所限,北城在今越华路南高坡,南临珠江。

南门即唐清海军门,门上有匾云“清海军节度使府”,门东侧道旁有神纛庙。

此门宋代改建为双门,清代才拆毁,今仍有“双门底”地名,即在今越秀书院街和青年文化宫间的北京路上。

门南地势逐渐下降,表明为昔日珠江江岸。

门西(今广州百货大厦址)为禺山,门东为番山(今市第十三中学内高地),上仍建“九思亭”。

今西湖路、禺山市为唐城南沿江大街。

北城不见有门记录,宋代记载北城沿唐旧城未变,有斗南楼,《舆地纪胜》卷八十九云:“斗南楼在府治后城上,故唐北城即此。

”今儿童公园、城隍庙北面仍有高坡下越华路(旧司
3~4
后街),高坡高出越华路米,坡界挺直,显为城墙之迹。

“斗南”亦即“北斗星南”
1972
之意,合北城之义。

西城在广仁路段已于年发现宋子城一段,当属唐城西城墙。

东面唐城当在文溪西岸,即今旧仓巷至长塘街一段,清代文溪已成左二脉渠道。

文溪宋代建有二桥,即今法政路口的状元桥和长塘街口的文溪桥,这段文溪因在南汉时称为“东濠”,当沿唐制,即唐代东濠以文溪为基础。

东城墙的城门也应以文溪桥为城门口大桥。

12×2×1
南汉宝石桥当为唐城西门城外大桥,此桥由七块巨大花岗岩条石(尺)所建。

城北濠池由今越华路地势特低而确定,这条东西向低地南侧高起,引入文溪成为濠池也很
- 29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