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桥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年工作总结及2011 年工作安排2010 年工作回顾2010 年是我公司产业转型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影响未消、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全公司上下紧紧围绕四届一次职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融入沿海开发,加快培育产业板块,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民生改善,继续保持了企业稳定运营的良好态势,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是经济总量在不断转型中加快扩张。
在盐田征用面积新增近2 万亩的情况下,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9.5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99% ,为上年同期的117.07%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7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3.71% ,为上年同期的128 %。
全年实产原盐42.08 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0.19% ,为上年同期的98.05% ;加工盐产量13.33 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2.55% ,为上年同期的101.03% ;化工产品总量17.2 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25.68% ,为上年同期的102.46% 。
实现利润总额1482 万元,完成考核指标的185% ,为上年同期的168.96 %。
在岗职工人均收入达到了2.6 万元。
公司资产总额达到了42 亿元,比年初新增近11 亿元。
二是重点项目在攻坚克难中加快推进。
把2010 年确定为项目提升年,上下协同,各级联动,克服了诸多难题,推进了重点项目的有序实施。
目前,氯碱项目投资累计5.21 亿元,单机试车工作全部结束,园区220 千伏线路施工即将结束,条件具备即开车试生产。
氯碱下游6 万吨氯化苄、20 万吨双氧水项目总图设计、产品设计招标及环评、安评等工作顺利完成,场地抛填已经开始。
矿卤日晒制盐一期项目去年10 月底竣工,共建成结晶塑池612 块3.7 万公亩,塑苫卤台220 块1.3 万公亩,现池内长盐20 万吨。
海精盐厂搬迁扩建项目设备安装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粉洗盐生产线即将投入使用。
三是各业发展在质效并重中加快提速。
面对沿海开发的难得机遇,各单位不断抬高定位、自我加压、奋力超越,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
房产开发大力推进,“港城金三角”已经布场,“盐场家园”一期商品房已经封顶,尚东现代城进入最后装修阶段,可望分红1000 万元。
新型建材起步运作,台北上元公司运营半年创利近百万元,台南、徐圩混凝土、管桩、预拌砂浆等项目积极筹建。
绿化保洁、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华茂、瑞南等实体全年新增业务面积240 万平方米,临达家具直销卖场盛大开业,供电工程公司全年实现内部利润3000 余万元。
高效农业开发积极运作,青口、灌西两场设施栽培开始试验,土地资产经营收益大幅度攀升,养殖水面、复垦土地的发包价格最高分别达每亩1500 元、800 元。
文化旅游开发平台快速搭建,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项目正在高起点谋划,淮盐大酒店、台南大酒店先后投入运营。
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徐圩、台南、灌西等场强化了制盐资源整合,航运公司狠抓了原盐突击抢运,海精盐厂以精制小包装食盐扭转了被动局面,供销公司以特种腌制盐拓宽了赢利空间,双菱、黄化、银海等化工企业在困难条件下的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发展合力在互动共进中加快集聚。
强力推进临港互动,在服务沿海开发的同时,千方百计预留项目用地8900 多亩,为下一步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强力推进对外合作,与益海嘉里集团达成了氯碱合作协议,为引资200 亿元建设盐化科技产业园奠定了基础;与台湾台塑集团合作开发的氯碱E 化管理系统正在加快实施;与上海伦达集团合作开发的“港城金三角”等项目快速推进;与丹麦北欧农庄就丹育种猪项目租用土地达成了协议。
强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上海华谊集团、上海工化院、东南大学就技术咨询服务、项目规划设计展开了高端合作;与南京大学联建的海洋化工经济技术中心挂牌运作;与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的高效农业规划、耐碱作物种植试验逐步实施。
五是管理水平在积极修正中加快提升。
密集组织到台塑、益海、伦达、华为等知名企业的学习考察,并积极对标先进、查找不足、创新制度。
园区服务事业部组建正在积极推进。
融资工作成绩突出,全年新增贷款6 亿元,催收征地补偿金2.76 亿元,回笼盐款1.71 亿元,为项目建设和职工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产管理得到重视,新成立金桥益海、金桥利海等12 个法人实体,搭建了国有资产安全高效运作的新平台。
工程项目管理以强化现场监控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以重大项目督查的强势介入保规范、保廉洁、保效能,全年组织工程招投标30 余项,审减工程造价450 多万元。
人力资源管理推进了非在岗员工分流安置,加强了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完善了创新创优奖励办法。
安全生产管理突出“双控”体系构建、安全文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重点,确保了全公司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
六是和谐企业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创建。
按照“既符合当前实际,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要求,集聚内外智力资源,精心编制公司“十二五”规划,绘制出了清晰的发展蓝图。
深入开展文化理念学习宣传、司歌创作、标识展示等活动,成功筹建了淮盐文化研究会,“彰显盐的品质,创造金的价值”、“共架金桥,同享卓越”等文化要素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
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年初确定的六件实事基本完成。
其中,举办职工技能培训班85 期,培训职工5600 多人次,新安置职工近400 名;开工建设40 栋、17 万平方米职工小区楼盘,徐圩“幸福家园”小区完成了总体规划方案;经不懈努力,棚户区改造纳入到了国家扶持序列,争取到了市72 套廉租房计划;投资200 多万元,新建青口、灌西等场道路,扩建了青口场居民文化广场;募集资金400 多万元,建立了金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并先后两批对特困职工实施了救助;强化医保协管工作,争取到了五个盐场医院慢性病门诊刷卡的便利,并免费为全体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免费为全体在职女职工进行了专项检查。
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离退休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批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和谐。
公司被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我们当前的发展速度与所处的战略区位、所具有的资源禀赋还不匹配,发展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与形成经济支撑的愿望还不匹配,特别是精细化工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产业链延伸、产品深度开发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三是现金流量与转型发展的需要还不匹配,项目融资难题急需采取新的思路、新的办法予以破解。
四是粗放的传统管理模式与快速扩大的经济规模和产业门类还不匹配,突出地表现在有的工作流程不清晰,衔接不到位,一些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的效率还有待提高;五是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与转型发展的重任还不匹配,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的年轻化和储备问题有待加快破解。
2011年工作安排2011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公司产业转型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的关键之年。
依托“十一五”打下的坚实基础,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客观审视国情、省情、市情与司情,我公司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2011 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融入沿海开发,全力推进“十二五”方略,坚持效益至上,强化板块培育,创新体制机制,修正企业管理,创建名牌企业,共架幸福金桥,奋力夺取“十二五”发展的首战必胜。
2011 年主要经济指标是:实现社会总产值10.6 亿元,营业收入8 亿元;原盐产量45 万吨,加工盐产量15 万吨,化工产品产量32 万吨;实现综合利润1000 万元;增收节支1800 万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保持不低于10% 的增幅;失地失岗职工安置率90% 以上;安全生产无事故。
围绕上述指标,要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突出板块培育,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创效能力一要加快推进化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一是重抓氯碱项目早运营。
要尽最大努力排除影响装置运行的各种障碍和阻力,进一步加强技术和管理团队建设,全面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尽快把国内领先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产品竞争优势转化为创利创效能力。
确保全年生产烧碱13 万吨、液氯3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 亿元。
二是重抓氯碱下游精细化工项目建设。
年内完成氯化苄、双氧水项目一期的全部设计、主要装置土建施工、核心设备订购等工作,同时继续关注国内外相关化工产品的动态,加强市场调研,做好项目储备,尽快形成以氯碱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三是重抓传统化工转型发展。
要精心组织好磷化铝、氯化钙、氯化钾等优势产品的生产经营,完成磷化铝包装线、食用氯化钾等改造升级项目,增创参与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同时,要按照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的要求,把握沿海化工集中区发展的新动向,以创新的思维深入谋划化工物流、双菱搬迁、黄化转型、银海转产等发展战略,努力拓宽发展空间。
二要加快推进制盐产业的品牌化发展。
一是矿卤日晒制盐要在完善配套设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千方百计减少卤水单耗,降低生产成本,努力以高产高质的矿盐精品供应氯碱,打入市场,建树品牌。
确保全年产盐40 万吨,扒盐20 万吨,销盐16 万吨,氯化钠含纯在95% 以上。
二是海水制盐要结合沿海开发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产布局调整,特别是要精心组织好托管条件下的有序运营,努力把沿海开发对原盐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力争全年生产原盐25 万吨,扒盐25 万吨,销盐34 万吨,氯化钠含纯符合用户要求。
三是盐产品加工要以新厂投入使用为契机,以现代化、高端化、高附加值为方向,以打造绿色精制“古淮”食盐为突破口,着力抓好原料盐基地建设、全过程质量控制、盐产品研发攻关、高素质团队培育等重点工作,确保全年加工盐总量15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 亿元。
三要加快推进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紧紧抓住园区、新城、港口竞相开发,水陆交通要道穿境而过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以拼抢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房产置业、建材、建筑等关联业务的协同发展,大力推进绿化保洁、市政管养、仓储物流、供电、供水、供热等园区配套业务的联动发展,大力推进加油、食宿、机械修配、商贸零售等业务向临区、临港、沿路、沿河布点和拓展,不断增大配套产业体量,集聚市场竞争优势。
年内,房地产要开工建设“港城国际中心”一期、“盐场家园”二期、“金地名苑”等项目;建材要开工建设海洲湾预拌砂浆、台南混凝土和管桩等项目,确保台北加气混凝土项目高效运营;物流要强化货场、卖场运营管理,推进徐圩、台南、灌西等物流园区的实质性运作,争取内河航运业务实现新的突破;绿化保洁、市政养护要争取业务面积再扩大100 万平方米;供电工程公司要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继续成为全公司创收创效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