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精品资料
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材精品资料
测量系统: 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 或量具、标准、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的集合; 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11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通常使用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来衡量测量系统的质量: Discrimination 分辨力(ability to tell things apart); Bias 偏倚; Repeatability 重复性;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Linearity 线性 ; Stability 稳定性 。
判定: 根据《测量系统分析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接 收准则进行判定。
32
如果偏倚分析不可接收,查看下述可能的原因: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 仪器磨损。这在稳定性分析可以表现出,建议按
计划保养或修整; 仪器制造尺寸有误; 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 仪器未得到完善的校准,评审校准规程; 评价人设备操作不当,评审测量说明书等;
基准值
1)分析人员选择一个落在生产测量的中程数的生产零件, 指定其为偏倚分析的标准样本。采用高一级测量仪器测量 这个零件并计算出“基准值”。
2)让一个生产现场使用该量具的操作人员,以通常方法 测量样本10次以上并计算这些数据的均值,把均值作为 “观测平均值”。
31
计算偏倚: 偏倚= 观测平均值 – 基准值 过程变差= 6δ %偏倚=偏倚/过程变差(或公差)
已知该产品重量的控制范围为3500+/-70克,重量为特 殊特性。
15次测量数据为:
3533、3531、3532、3535、3535、
3532、3529、3530、3534、3532
35
线性分析
线性按以下方法评价: 1)选择5个零件作为分析样本,这些零件测量值应覆盖 量具的正常工作范围。 2)由分析人员采用高一级测量仪器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 其“基准值”,并确认是否包括量具的正常工作范围。 3)通常由使用量具的操作者中的一人测量每个零件 m≥10次。
组织必须建立过程,以确保监控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与
监控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必须: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测量基准,按照规 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检定。当不存在上 述标准时,必须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b) 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
c)得到标识,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操作者B
稳定性(Stability):
稳定性 时间2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 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 或零件的相同特性时获得 的测量值的总变差。
时间1
17
线性(Linearity):
线性是在测量设备正常操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基准值
基准值
观测平均值 18
量程
线性(Linearity):
观测平均值
控制计划是规定试生产过程进行的尺寸测量和材料、 功能试验的描述。产品策划小组负责制定并在试生产之 前完成。
试生产控制计划应包括正式生产过程前要实施的附
加产品/过程控制。
试生产控制计划必须明确在制造流程图中所识别出
来的产品特性和控制特性的控制方法系统。
27
输出-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为 分析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必须 对控制计划中提及的各种类型的测量系统进行适当的统计 研究。 这些分析方法以及接收准则的使用必须符合顾客的测 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和接受准则必 须获得顾客的批准。 APQP小组或责任部门应根据试生产或批产控制计划制 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应制定测量系统分析的管理办法,范例见附件。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格式见附件。
(误差),从而确定测量系统的质量,以满足测量的需要; 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QS9000、VDA6.1、
ISO/TS16949)的要求。
6
ISO/TS16949:2002标准7.6的要求
7.6 监控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组织必须确定需实施的监控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控和
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4
测量误差的表达
Y=x +ε
测量值 = 真值(True Value)+测量误差
戴明说没有真 值的存在
一致
5
为什么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即使检测设备经过检定或校准,由于人、机、料、法、环、 测等五方面的原因,会带来测量误差;
检测设备的检定或校准不能满足实际测量的需要; 因此,还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价,分析测量结果的变差
输出 制造过程流程图 试生产控制计划 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过程能力研究计划 等…
绩效测量指标
输出-制造过程流程图
过程流程图系统地显示了现有或提出的过程流程,
它可用来分析制造、装配过程自始至终的机器、材料、
方法和人力变化原因。它是用来强调过程变化原因的影
响。流程图有助于分析总的过程而不是过程中的单个步
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必须在初次使用前进行,
必要时重新确认。
7.6.1 测量系统分析
为分析各种类型的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的测量结果的
变差,必须进行统计研究。此要求必须适用于在控制计划
中提及的测量系统。所用的分析方法及接收准则必须符合
顾客关于测量系统分析的参考手册。如果得到顾客的批准,
8 也可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和接收准则。
7.6.2 校准/验证记录
用以证明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量具、测量和试验
设备(包括员工和顾客所有的设备),其校准/验证记录
必须包括:
—设备标识,包括校准设备时所用的测量标准;
—由工程更改所发生的修订;
—在校准/验证时获得任何偏离规范的读数;
—超出规范条件时的影响的评估;
—在校准/验证后,有关符合规范的说明;
异) Difference in use by inspector 不 同 使 用 人 员 的 差 异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Differences among methods of use (使用不同的方法所造成差异) Differences due to environment (不同环境所造成的差异)
3
测量误差的来源:
Discrimination 分辨能力 Precision 精密度 (Repeatability 重复性) Accuracy 准确度 (Bias偏差) Damage 损坏 Differences among instruments and fixtures (不同仪器和夹具间的差
测量系统分析
1
课程大纲:
测量
测量误差
测量系统的基本概念
测量系统分析的策划
测量系统分析的实施
计量型测量系统的分析
1)偏倚
2)线性
3)重复性和再现性(R&R)
4)稳定性
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
2
1)小样法
测量
人 机 法 环 测量
测量 原辅料
制造过程
测量 结果
合格
不合格
如果测量出现问题(出现较大的测量误差)时,那么合格的 产品可能被判为不合格,不合格的产品可能被判为合格,此 时便不能得到真正的产品或过程特性信息。
12
分辨力(率)
定义:指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 能力。
传统是公差范围的十分之一。建议的要求是总过程变差 6σ(标准偏差)的十分之一。
10
30
T
13
偏倚(Bias):
基准值 偏倚
观测平均值 14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 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基准值的取得可以通过采 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进 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来确定。
零偏倚和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的统计特性。
22
测量系统分析的策划
0 确定 范围
0
1 计划和 定义
2
3
4
5
产品设计 过程设计 产品和 反馈、
和开发 和开发 过程确认 评定和
纠正措施
1
2
3
4
5
23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资源?
输入
产品标准 图纸 零件明细表
怎么做?
24
谁做?
过程设计 流和程开,活发動
—如果可疑材料或产品已被发运,给顾客的通知。
9
测量系统的基本概念
术语;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分辨力、 稳定性、 偏倚 、 重复性、 再现性、 线性 理想的测量系统 ;
10
术语
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赋予的 值定义为测量值。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 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28
课堂练习:
选择目前公司生产的一种产品,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请各组分别进行,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
29
测量系统分析的实施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的实施 1)偏倚 2)线性 3)重复性和再现性(R&R) 4)稳定性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的实施 1)小样法
30
偏倚分析
偏倚
进行研究
测量系统的 观测平均值
骤。当制定控制计划时,流程图有助于产品策划小组将
注意力集中在过程上。
必须评审制造过程流程图是否明确了所有需控制
的工步以及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工艺参数)。
25
产品名称:
零件名称/图号:
序制 移 贮 检 号造 动 存 验
制造过程流程图
制定
审核
操作描述
产品特性
版本 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