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很忙”看当代人的文化缺失
诗圣杜甫,在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又被好好的忙了一场。
戏谑是现在网络最流行的方式之一,而“杜甫很忙”简直将戏谑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语文书上杜甫形象的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改造,让人看后不觉捧腹。
但如果静下心来上纲上线的话,很多人又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这一波潮流倒还真是来势汹汹,各种类型的版本都被疯狂的转载,还以发展的形式不断被创新着。
就像曾经风靡一时的“凡客体”,大家都有事没事的齐齐再创作,在那个过程中享受了分享与创作的双重乐趣,商家也赚的腰肥体壮,一举成为广告宣传的经典案例。
当然,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网络参与者,态度一般都是看热闹的围观。
但当我看到“后杜甫很忙”时代的来临时,有一点管不住我的嘴了。
以下是当时的几则新闻:“杜甫登上京东首页成三星笔记本“代言人”杜甫的选择”“商标注册也疯狂“杜甫很忙”又被盯上”“杭州街头出现“杜甫很忙”广告”还有之前的什么杜甫”现身上海地铁站.
看来不光杜甫很忙,观众很忙,专家很忙,商家就更忙了。
如果说在大家都急需一种好的方式来舒缓压力的时候便纷纷热情又欢乐的转载“杜甫很忙”,一些专家人士就跳出来义正言辞的批判这种行为现象的话,未免显得太小气。
而“后杜甫很忙”时代令人反感的来势汹涌时,却少有对这种现象批判的声音。
利用“杜甫很忙”打广告,才是真真的低俗,真真的抹黑杜甫,真真的玷污文化传统。
现在商家倒是追风的领头人,深知哪里有人气,哪里就有财气。
但这一轮跟的可是古代文化名人,用他来当代言,用他来赚钱,良心何在。
伤的是文化,为你买单的是诗圣杜甫的贬值。
这种现象一经泛滥,那就是对杜甫形象的一贬再贬,对杜甫留下的宝贵价值一折再折。
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不小的冲击,大家觉得文化名人居然成了一种卖点一种笑话,又由谁能带着敬畏的心来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赵州茶是驻德国的记者,他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叫《全球兴起“中国热”,“热”里却少了点什么》,他在文章里说,欧洲历史上有过两次“中国热”。
第一次是在17、18世纪,当时的中国成为了欧洲关注乃至学习的目标,其重点在文化,它引起了欧洲人对华夏文明的向往。
第二次“中国热”是最近,重点在经济,欧洲人看中的是中国的市场。
当然,现代的欧人也谈中国文化,但这时候的中国文化不再含有哲学思想,而是武术、京剧脸谱和大红灯笼等等。
我个人认为,当一种文化要变成道具的时候,这种文化就到了消亡的边沿;当中医被当成遗产来申请保护的时候,就说明中医的处境已经濒临险境;当网上嚷嚷国学要走出书斋的时候,就暗示了国学早已不是国人之学。
我不认为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就叫懂得中国文化,我也不认为会背几部传统经典就能与古人神交。
文化的实质是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与生命活动的结合。
不知道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人固然谈不上懂中国文化,知道这种思维方式而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同样谈不上懂得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形神合一,是知行合一,是天人合一,一句话就是主客合一。
但是我们的学校不教这些东西,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主客分离的知识。
我们不会用思维直接驾驭自己的形体,我们只会把形体交给医生和观众。
我们一天到晚对别人说我要这我要那,却从未问过自己“我”究竟是谁?
因此,中国学校培育出了一批高喊取消中医的学生,造就了一批动不动就挥舞伪科学大棒的知识分子。
这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中国学校培养了中国文化的挖墓人,而且这些人不乏道德优越感,也不缺拥趸粉丝。
我说这些不是要现代中国人复古,我对穿汉服背经典不感兴趣;我也不是在鼓吹排斥西方文化,事实上我喜欢喝红酒看荷里活大片。
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不仅需要懂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要懂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说来惭愧,当我翻看古人的书籍时,发现古人的思维方式是那么的陌生,再看看网上的各种高论,
不禁感叹:中国人已经不懂中国文化了。
有的人可能会对以上言论提出质疑,下面列出一些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书籍和技能,看一下,掌握的有多少?
一、千古奇书------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及相关养生术。
《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中医经典,是中医指导思想的重要书籍,不仅能养生长寿、远离疾病,更是一部完整保存着中国哲学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重要文献。
理解了中医理论,便能明确西方哲学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和错误,特别是马克思哲学和唯物辩证法以及马列主义的缺陷和错误,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看过《黄帝内经》并理解其理论,同时又在实践中运用的有多少人?恐怕不足百万!
二、兵法及相关书籍:看过多少本兵法书籍?
三、鬼谷子及相关纵横学书籍:相传鬼谷子是苏秦、张仪、孙膑、庞绢等重要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的老师。
四、法家及其代表人物:法家人物奠定了秦国统一大业的基础,使面临被六国瓜分的弱小秦国一跃成为超级强国,秘诀何在?有何优劣?
五、易经、道德经、《淮南子》及老庄学说:中华文化的根是道家,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看过并理解的中国人有多少?
六、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实践性文化,千万不要认为学了跆拳道、李小龙的截拳道和散打,就掌握了中华武术,以上只是皮毛而已。
七、诗词、书画:现在能写诗填词的有多少人?懂得一点书画鉴赏的有多少人?
八、二十四史、《战国策》、《史记》、《治资通鉴》等相关书籍,看完的有多少?
九、英国人李约瑟著的《中国科技史》你看过吗?
十、《毛泽东选集》与中国革命史,你又读过多少?
此前有一篇很出名的文章,叫做《中国人开始看不懂中文了》,看了这篇文章,却也真的感到有点寒意,我们看不懂中文了,是我们文化修养太低?还是我们的教育太过失败?又或者我们真的不了解汉字。
就我所想,乃是西方文化冲击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后果。
盛世社会,物质文明异常繁华,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有着日渐凋零的趋势。
当洋产品,洋“垃圾”等等这些外来物在冲击着我们大陆的时候,西方文化,也正如洪水猛兽般的侵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文章里谈到的“菜茶茉”的这个店名,我觉得有点好笑,我实在不明白,这3个字连在一起跟茶或者果汁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是标榜另类?又或者显示自己的高品位?不得而知。
如今社会上到处充斥着这些莫名其妙的招牌或者名字,仿佛我挂上这些东西了或者在我身上挂上这些东西了,我就很时尚,很另类,乃至能吸引人或者高人一等,殊不知,除了显示这些人的无知,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方。
表现现象一,滥用,或者乱用繁体字或者生僻字:现在网络上网名真是千奇百怪,什么类型的都有。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用繁体字,来给自己取网名。
表现现象二,服装,或者另类装扮。
西方文化,诸如HIPHOP 视觉系或者COS等等,风格装扮随着歌曲流入中国,于是这些舶来文化被太多的国内青少年大肆吹捧着。
当然,你了解了或者领悟了这些文化的精髓,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倒也无可厚非,问题却是,学到了形,却压根就没学到神,于是空有着表面的东西还到处开始显摆,于是一种浮夸风气日渐繁盛。
表现现象三,节日苦恼:时值今日,我忽然发现我们忽然有了太多的外来节日,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又或者圣诞节等等,在这些外来节日当中我看到非常之多的人在这些节日中肆意的荼毒中国传统文化而乐此不疲。
我无意评说这些外来节日的好坏,又或者是否适合我们。
我也仅仅是苦恼,现在还有多少人了解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呢?节日的产生,
也是源自历史上某个人物,或者某件事件,又或者某段历史,为了纪念这些而产生节日。
可是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了解我们自己中华民族历史沉淀下来的节日呢?又有谁能说全这些传统节日呢?
文化的缺失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忽视,不得不反思的地步,作为一个还在思考的中国人我们是时候拾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要在调侃的时候才想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