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师用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脊轩志说作者(一)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
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大寺丞。
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他反对拟古,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二)作品:《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
(三)评价:我国明代杰出文学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寻背景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链常识(一)文学常识志——是记录的意思。
“志”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是指将历史及人们的记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汇集成册。
“志”与“记”相似,但二者仍有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项脊轩志》虽是记“轩”,但内容偏重人物事迹,因此以“志”为篇名。
(二)文化常识1.先妣..抚之甚厚先妣: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死去的母亲。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系结头发。
指代男孩15至20岁。
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3.持一象笏.至笏: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整体宏观把握]看结构知文意本文借对项脊轩的兴废历程的叙写,通过对别人所不屑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的叙写,表达了对人去屋空、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欣赏起来,读者也似跟随着作者一起回忆了项脊轩的事事物物,又似我们也经历一遍。
赏技巧1.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如对祖母的描写,通过关切的言辞、喃喃自语、持象笏至等细节表现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与期待。
2.语言简朴精练,描摹事物活灵活现。
人物语言尤其出色,母亲之言、祖母之言、妻子转述诸小妹之言都是形神毕肖,栩栩如生。
[语段细解赏析]诵读第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室仅方丈..方丈: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一丈见方,今义常指寺院住持或佛寺、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2)雨泽下...注雨泽:雨水下:名词作状语,向下(3)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书桌顾视:环视(4)又北向.向:朝着(5)使不上.漏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6)前.辟四窗前:名词用作动词,在前面,文中指阁子北面(7)垣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8)室始洞然..洞然:明亮的样子(9)冥然兀...坐冥然:静默的样子兀:独自2.翻译下列句子。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2)(在庭院里)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随着增加了新的光彩。
(3)(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文理赏析]3.作者写自己在项脊轩中怡然自乐读书情景的一句是(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C.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D.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解析:选B A项是写“植兰桂竹”后的增色情况,C项是写环境的清幽,D项是写月光下环境的优美。
4.对第一自然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情景,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
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B.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
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C.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D.本部分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借景抒情。
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眷恋之情又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
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解析:选D D项应为“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融情于景”。
诵读第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是:从前(2)迨.诸父异爨迨:等到(3)往往..而是往往: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到处、处处,今义是表示某一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发生或时常存在(4)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西: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宴:名词用作动词,赴宴(5)凡再变...矣凡:共再变:变了两次(6)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乳: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抚:对待(7)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假字,通“尔”,你(8)大母过.余曰过:到(9)大类.女郎也类:像(10)比.去,以手阖.门比:及、等到阖:关闭(11)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指取得功名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妪,先大母婢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家里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住过。
(状语后置句)(2)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
(判断句)(3)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
[省略句,为“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文理赏析]7.能够表现祖母关心孙子的一组句子是(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⑤ D.③④⑤解析:选D ①②是老妪陈述的“尔”母。
8.对第2自然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B.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C.这一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逸事。
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
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D.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解析:选B B项应为“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诵读第3至5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余扃.牖而居扃:关闭(2)能以.足音辨人以:介词,根据(3)吾妻来归.归:女子出嫁(4)或凭几学书...几:书案学书:学写字(5)吾妻归宁..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6)今已亭亭..如盖矣亭:直立的样子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被动句)(2)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
(状语后置句)[文理赏析]11.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契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
“已”字是关键。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解析:选D D项,文中枇杷树没有象征意义。
12.这部分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解析:选A 本文的主题在“念旧”,凡是和项脊轩有关的都在所写范围之内,并不是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修葺.(qì) 吠.(fèi)奴婢.(bì) 墙周庭(yuán)B.偃.仰(yǎn) 妣.(bǐ)开辟.(pì) 然兀坐(mínɡ)C.栏楯.(shǔn) 牖.(yǒu)渗.漏(shèn) 籁.俱寂(lài)D.象笏.(hù) 妪.(yù)异爨.(cuàn) 呱坠地(ɡuā)解析:选D D项,“呱”应读ɡ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