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湖北省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规则(修订)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范围本《计算规则》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木结构建筑装配率计算可参照执行。
各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责任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在装配式建筑土地供应、项目报建、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应按《计算规则》控制和落实装配式建筑单体装配率指标要求。
b5E2RGbCAP 本《计算规则》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二、一般规定
(一)本《计算规则》中的装配率是指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
p1EanqFDPw
(二)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计算应以单体建筑作为计算单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体建筑应按项目规划批准文件的建筑编号确认。
2.建筑由主楼和裙房组成时,主楼和裙房可按不同的单体建筑进行计算,主楼和裙房可按主楼标准层正投影范围确认分界。
DXDiTa9E3d
3. 单体建筑的层数不大于3层,且地上建筑面积不超过50Om 时,可由多个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组团作为计算单元。
RTCrPUDGiT 三、 装配式建筑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1. 超限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主体结构得分值( Q1)不作最低 限要求,但单体建筑装配率不低于 40%其他各类混凝土结构建 筑的单体建筑装配率不低于 50% 5PCzVD7HxA
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率不低于 60%
3. 主体结构部分的实际得分值不低于 20分。
4. 围护墙和内隔墙部分的实际得分值不低于
10分。
5. 采用全装修。
四、 计算方法
1. 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应 根据表1中的分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P ——装配率;
Q1——主体结构指标实际得分值;
Q2——围护墙和内隔墙指标实际得分值;
Q3—装修与设备管线指标实际得分值;
Q4 --- 信息化指标实际得分值; Q5—计算项目中缺少的计算项分值总和
表1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表
Q I Q 2 Q 3 Q 4 100 - Q 5
100%
注:
(1)表中带“ * ”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1位。
(2)钢-混凝土组合材料主要是指以钢管作钢外模,现场内灌混凝土并最终由钢材与混凝土协同整体受力的材料形式,不包括无外包钢管的劲性钢骨混凝土材料。
JLBHrnAILg
(3)非砌筑类型墙体包括采用各种中大型板材、幕墙、木骨架或轻钢龙骨复合墙体等,满足工厂生产、现场安装、以“干法”施工为主的要求。
XHAQX74J0X
(4)信息化部分,BIM技术应用在设计阶段,则该项得分2分; BIM技术应用在设计、施工阶段,则该项得分5分,不可累计得分。
LDAYtRyKfE
2.主体结构竖向构件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计算方法:
(1)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主要为混凝土材料时,按下列公式
进行计算:
式中:Qa——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采用混凝土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
V la——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列入装配式计算的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体积之和;
V——主体结构竖向构件混凝土总体积。
注:
预制剪力墙板之间宽度不大于600mm的竖向现浇段和高度
不大于300mm的水平后浇带、圈梁的后浇混凝土体积可计入V la 中。
Zzz6ZB2Ltk
预制框架柱和框架梁之间柱梁节点区的后浇混凝土体积可计入
V la。
预制柱间高度不大于柱截面较小尺寸的连接区后浇混凝土体积可计入V la中。
(2)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为金属材料及钢- 混凝土组合材料时,
按下列公式计算:
Q lb =L lb/ L×l00%
式中:Qb——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采用金属材料及钢-混凝土组
合材料部分的应用比例。
L ib——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采用金属材料或钢-混凝土组合材料部分构件长度和现场对接区段长度之和。
L --- 所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计算总长度。
3.主体结构水平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列
公式计算:
式中:Q C——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
A ic——各楼层中预制装配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
A i——各楼层建筑水平受力构件水平投影面积之和。
注:
梁对于混凝土结构主要为预制混凝土梁,对于钢结构主要为钢梁;板对于混凝土结构可采用叠合楼板、预制楼板、密肋楼板等免支模或采用定型模板的楼板形式,对于钢结构可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等可实现现场免支模的楼板形式;楼梯可采用预制混凝土楼梯或钢楼梯;预制构件间宽度不大于30Omm勺后浇混凝土带水平投影面积可计入A ic中。
dvzfvkwMI1
4.非承重围护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列公式计
算:
Q2a = A2a/ A wi× i00%
式中:Qa——非承重围护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应用比例。
A 2a——各楼层非承重围护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外表面积之
和,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A wi——各楼层非承重围护墙外表面积总面积,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5.围护墙采用墙体、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2b=A2b/ A w2× 100%
式中:Qb——围护墙采用墙体、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的应用比例。
A 2b——各楼层围护墙采用墙体、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的墙面外表面积之和,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rqyn14ZNXI
A W—各楼层围护墙外表面积总面积,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6.内隔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2c=A2c/ A w3× 100%
式中:Q C——内隔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应用比例。
A 2c——各楼层内隔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墙面面积之和,计算
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A W3—各楼层内隔墙墙面总面积,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
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7.内隔墙采用墙体、管线、装修一体化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2d=A2d/ A w3× 100%
式中:Q d——内隔墙采用墙体、管线、装修一体化的应用比例。
A 2d --------------- 各楼层内隔墙采用墙体、管线、装修一体化的墙面
面积之和,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EmxvxOtOCo
8.装配式建筑应采用全装修,宜采用装配化装修,全装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全装修应包括所有建筑功能区地面、墙面和
顶面的装饰面、设备管线和其他与防火、防水(潮)、防腐、隔声(振)等建筑性能相关的功能性材料及其连接材料安装完毕,厨房与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
其中,厨房中的应有设施包括灶
具、洗涤池、操作台、排油烟机、电器插座、顶灯、冰箱位及接口;卫生间中的应有设施包括浴缸或淋浴器、便器、洗面盆、镜(箱)、镜灯、排风扇(风道)、电器插座、顶灯。
SixE2yXPq5 (2)公共建筑全装修应包括建筑的公共区域和在建造阶段已确定使用功能及标准的全部室内区域,其地面、墙面和顶面的装饰面、设备管线和其他与防火、防水(潮)、防腐、隔声(振)等建筑性能相关的功能性材料及其连接材料等安装完毕。
对于建筑建造阶段尚未确定使用功能及标准的室内区域,应根据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在设计文件中对室内装修方式、安装构造要求、材料性能及环境保护标准等做出明确的设计规定。
6ewMyirQFL
9.干式工法楼面、地面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3a=A3a/
A× 100%
式中:Qa——干式工法楼面、地面的应用比例。
A 3a——各楼层采用干式工法楼面、地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
A ——各楼层建筑平面总面积。
10.集成厨房的橱柜和厨房设备等应全部安装到位,墙面、
顶面和地面中干式工法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kavU42VRUs
Q3b=A3b/ A k× 100%
式中:Qb——集成厨房干式工法的应用比例。
A 3b——各楼层厨房墙面、顶面和地面采用干式工法面积之和。
A k——各楼层厨房的墙面、顶面和地面的总面积。
11.集成卫生间的洁具设备等应全部安装到位,墙面、顶面和地面中干式工法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3c=A3c/ A b× 100%
式中:Q C——集成卫生间干式工法的应用比例。
A 3c——各楼层卫生间墙面、顶面和地面采用干式工法面积之和。
A b——各楼层卫生间的墙面、顶面和地面的总面积。
12.管线分离的比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3d=L3d/ L g× 100%
式中:Qd——管线分离比例。
L 3d——各楼层管线分离的长度,包括裸露于室内空间以及敷设在地面架空层、非承重墙体空腔和吊顶内的电气、给水排水和采暖管线长度之和。
y6v3ALoS89
L g——各楼层电气、给水排水和采暖管线的总长度。
13.BIM 模型应包括主体结构、围护墙、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的主要信息。
(1)宜在设计阶段建立BIM 模型,施工图纸由BIM 模型出图。
(2)在施工阶段,BlM模型宜实现与部品部件采购、生产、安装施工、检验与验收等进行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