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以及汽化的两种不同方式;
2、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冷;
学习重点:
1、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学习难点: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冷;
预习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用5分钟时间阅览课本,标记勾画重点语句、在疑难问题处作好笔记;再用5分钟时间认真研读重点部分、理清内容的逻辑结构并完成预习自测
【教材助读】
知识准备:
学法指导:
预习自测:
1、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和;
3、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4、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5、沸点:各种液体的温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银的沸点是,酒精的沸点是。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舞是气体吗?那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质疑探究
演示课本实验4.3—1,并解释这些变化。
1、汽化:物质由态变为态,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2、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1)、沸腾前给水加热时,可看到杯壁有,气泡,大小变,加热过程中,沸腾前水的温度,
(2)、沸腾时,看到的现象是,要使水持续沸腾,必须,可见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3)、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的沸点高低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不汤手的“开水”从何而来
(4)、查看液体的沸点,记下几种液体的沸点。
液体的沸点跟有关。
3、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2、讨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
(2)
(3)
3、讨论:为什么蒸发能够致冷?
归纳总结
知识网络图
课堂练习:
1、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
3. 图中有甲、乙两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酒精,过了一会儿,则( )
A. 甲容器中酒精多
B. 乙容器中酒精多
C. 两容器中一样多
D. 无法判断
4. 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A. 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5. 用苯在1atm下的沸点是111℃,如果在1atm时,甲苯的温度是11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苯沸腾
B. 甲苯不沸腾
C. 甲苯继续吸热,则能沸腾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 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课后反思:
课后检测:
1、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可见______液面上方的气压可以使水的沸点降低。
2、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3、如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包有湿棉球的示数较低,原因是( )
A.水蒸发放热B.水蒸发吸热C.水凝固放热D.水凝固吸热
4、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
A.油层阻碍汤的热辐射
B.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
C.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5、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碗不与锅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 会沸腾的慢一点
B. 同时沸腾
C. 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 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6. 夏天有人用湿毛巾包在牛奶瓶外,希望牛奶不致很快变质。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做
法( )
A. 毫无意义,因为物体间温度相同时不发生热传递
B. 错误,湿毛巾包裹使奶瓶散热困难,牛奶反而要变质
C. 正确,湿毛巾中的水分蒸发,要从奶瓶吸收部分热,有降温作用,从而延缓牛奶变质
汽化和液化(二)
学习目标:
1、知道液化的概念和气体液化的条件
2、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温和压缩体积
3、认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几种白气的认识。
学习重点: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温和压缩体积
学习难点:
1、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几种白气的认识。
预习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用5分钟时间阅览课本,标记勾画重点语句、在疑难问题处作好笔记;再用5分钟时间认真研读重点部分、理清内容的逻辑结构并完成预习自测
知识准备:
教材助读:
学法指导:实验法、讨论法
预习自测:
1、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
2、液化的条件是:;
3、液化的两种方式:和。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质疑探究
讨论分析:夏天,小草上的露水是怎么来的?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很快就“出汗”是怎么回事?得出液化的意义
1、液化:
2、液化的条件是
3、气体液化的方式有
例1、冬天,从人体的鼻孔呼出的“白气”是而成的;
例2、在在卫生间里洗过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又变得清晰起来。
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归纳总结
知识网络图
课堂练习
1、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从而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现象,此现象是一个热过程。
2、有一种气体打火机,内装燃料是液态的丁烷,通常情况下,丁烷是气体,人们用
方法将其变为液态的。
3、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了一层水珠,这是现象。
4、夏天我们吃冰棒时,撕开冰棒包装纸,会发现冰棒冒“白气”,这是由于冰棒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据你的观察,冰棒冒的“白气”是向(填“上”或“下”)的。
5. 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6、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的构成是( )
A.水蒸气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小冰晶和小水珠的混合
课后反思
课后检测:
1、下列所述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一组是()
○1吃冰棒解热;○2烧开水时冒“白气”;○3夏天湿衣服晾干;○4冬天,戴眼睛的人从室外浸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一层雾
A.○1○3B.○2○3C.○2○4D.○1○4
2. 对锅加热,里面的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突然止火,水面上很快出现很多“白气”,这是因为()
A. 沸腾时水不蒸发
B. 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高于100℃
C. 止火后水分开始大量蒸发
D. 止火后水面上的温度低于100℃;大量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白气”
3、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这是因为( )
A.开水的温度比水蒸气的温度低;
B.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
C.开水不易散热;
D.水蒸气散热快。
4、关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数据上看,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2)请你根据记录数据,在图11中画出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3)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 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