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桥挂篮施工测量监控方案

大桥挂篮施工测量监控方案

大桥挂篮施工测量监控方案
箱梁在悬浇施工中,由于受自重、温度、外荷载等因素影响会产生挠度,同时,混凝土自身的收缩、徐变等因素也会产生标高变化,并随着悬臂长度的加大而增加。

为了使成桥后的线形达到或接近设计要求,因此必须在悬浇过程中对已浇筑或准备浇筑的梁段的各工况的沉降、位移进行监控测量,并以此随时调整悬浇的立模标高、浇筑后各块段的标高,使最终合拢后标高与设计标高差小于L/5000(10mm)。

1、监控原理
监控的主要内容有:主梁挠度、中轴线偏差、裂纹观察等。

施工控制阶段分为挂篮前移立模完毕、试压前后、浇注完成和预应力张拉后,均应对各测点进行量测。

施工监测控制基本原理如图3所示。

施工监控流程为:梁体各测点布设→控制阶段量测各测点的标高、墩柱水平位移、应力等观测变量→计算分析→预报下一节段施工参数→确定梁体端面竖向位移、→理想的梁体线形、应力变化→施工输出→进入下一节段施工监控。

图1:施工监测控制基本原理
2、监测方案
⑴、施工测量网的建立
根据现有的测量控制网导线点ST01、ST02、ST03、9IIB237组成大地四边形作为控制网,对主桥上部结构进行测量控制和复核,箱梁顶面布置施工控制点。

监控测量控制网ST01
ST02
ST03QIIB237右幅2#墩
右幅3#墩右幅4#墩右幅5#墩左幅2#墩
左幅3#墩左幅4#墩左幅5#墩
图2:控制网示意图
⑵、测点的布置
①0号块高程测点布置在0号块上布置高程观测点用以控制顶板的设计标高,同时也作为以后各现浇节段高程观测的基准点。

每个0号块的顶板各布置9个观测点, 观测点位置如图3所示。

观测点用专门制作的钢筋或普通螺栓直接焊接在顶板钢筋上。

②各现浇节段的高程观测点布置每个节段各设2个测点,对称布置在翼板与腹板外交点,离待浇块件前端15cm 。

两座跨线桥的左、右幅桥梁均按上述要求进行结构位移监测。

通过控制网来精确测定局部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局部控制点用来控制各个梁段挠度观测点和
后视点,局部控制点在施工完成一定数量梁段或重要环节时经过校准,以保证局部控制点能满足精度要求,同时观测承台控制点标高变化,监测基础沉降和墩柱压缩变形。

定期对各个控制点进行联测,止控制点在施工期间发生位移,从而导致测量数据不真实,最后无法判断数据的虚实而影响悬臂施工。

13
2
图2: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⑶、挠度观测的工况选择
a、挂篮就位后
b、混凝土浇筑后
c、张拉完成后
⑷、主桥悬浇施工测量及高程控制精度如下:
①、所有测点的标高测量控制精度为3mm。

②、立模标高控制精度为5mm。

③、单T悬浇节段浇注混凝土后,两臂挠度(标高)≤10mm。

④、各悬浇单T完成后,相邻两悬臂端的相对竖向挠度≤10mm。

⑤、箱梁全部施工完成后,裸梁顶向标高与对应设计标高≤L /5000。

⑸、挠度测量监控的原则和方法
①、挠度监测首先需做到四定原则:定人、定仪器、定时、定点。

项目部组织有经验的测量人成立测量监控小组专门进行测量监控,以便监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防止人为原因引起的误差。

项目部配置专门仪器校验合格后专门用于监控测量。

为避开日照、温差对挠度所造成的影响,施工控制测量的时间应安排在8:00之前(太阳出来之前)进行。

每块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将测点钢筋头打磨成半球状,同时用红油漆做好明显标志并编号,做好后由专人负责人保护,一直到全桥合拢。

②、每次监控测量,业主、监理、监控及施工单位需事前定好时间同时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数据现场核对,当同测的相互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3mm)方可转到下一程序,否则重新测量。

③、每次测量各单位均须做好现场记录,并记录气象、温度等环境条件,测量完成后及时将数据反馈到监控单位进行整理分析,以决定下一块件的立模标高调整值。

④、挠度控制及计算
立模标高控制值=箱梁顶面设计标高+设计施工预拱度+挂篮变形值。

但由于影响大跨径连续梁挠度的因素较多,致使计算状态和实际
施工状态产生一定的差异。

为达到设计的理论线型,需要通过现场实际测量资料的积累和对比分析,找出各阶段的挠度变化规律。

同时,结合单位根据设计提供的参数和现场实测资料,通过线型控制软件计算,得出修正后的设计预拱度,然后,对立模标高进行修正,并提供最终的立模控制标高。

⑤、因悬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挂篮变形、箱梁结构挠度等有可能与预设值不同,因此在悬臂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进行高程监控,即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测出挂篮变形、箱梁结构挠度,与设计值现场对照,发现异常立即汇报。

⑹、箱梁平面线形监控
箱梁平面线形是根据设计图提供的箱梁设计线大地坐标,用全站仪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绘制成图,动态显示设计线形与实测线形,进行实时监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