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

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

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
1、其实最聪明的人永远相信别人比自己聪明,聪明是智慧的天敌,自认为很聪明的人,很难成为智者。

2、现代医学证实,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可以增强免疫力)。

红血球、白血球,特别是淋巴细胞会大量地增多,这些细胞都可以杀死进入体内的各种细菌、病毒。


3、这些情绪与人的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

《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

《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

《黄帝内经》提出“形神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4、《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5、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五味入胃后,先入所喜脏腑,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人心脏,咸味入肾脏,甜味入脾脏,这就是五味所入。

五脏气的病证,心气失常会出现嗳气,肺气失常会出现咳嗽,肝气失常会出现多言,脾气失常会出现吞酸,肾气失常会出现呵欠、喷嚏。

胃气失常时气机上逆,出现呕吐或恐惧,大肠、小肠功能失常泄泻;下焦水气泛溢形成水肿病,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膀胱失去约束,遗尿;胆气失常出现发火,这些就是五病。

五脏精气相并所形成的疾病是:精气并于心就喜,精气并于肺就悲,精气并于肝就忧,精气并于脾就畏惧,精气并于肾就恐,这些就是五并。

脏气乘虚就相并。

五脏各有厌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是五恶。

五脏化生五液:心脏津液为汗,肺脏津液为涕,肝脏津液为泪,脾脏津液为涎,肾脏津液为唾,这是五液。

五味各有所禁:辛味走气,不要多吃辛味食物;咸味走血,不要多吃过咸的食物;苦味走骨,不要多吃苦味药物;甜味走肉,不要多吃甜味食物;酸味走筋,不要多吃酸味食物,这些是五禁,让病人不要吃得过多。

五种疾病发生: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些是五病所发。

五邪伤人的病症是:邪气入于阳分出现狂证,邪气入于阴分出现痹证,邪气内搏阳分出现癫顶疾病,邪气内搏阴分出现声音嘶哑,邪气由阳分进入阴分病人安静,邪气由阴分出于阳分病人多怒,这些是五乱。

五邪所见的脉象分别是:春季见秋季脉象,夏季见冬季脉象,长夏见春季脉象,秋季见夏季脉象,冬季见长夏季节脉象,这些是五邪脉,都是不治之症。

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是五脏所藏。

五脏各有主宰:心血脉,肺皮毛,肝筋膜,脾肌肉,肾骨髓,这些是五脏所主。

五种过度劳累有所伤: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些是五劳所伤。

五脏脉与四时相应关系:肝脉与春季相应是脉弦,心脉与夏季相应是脉钩,脾脉与长夏相应是脉代,肺脉与秋季相应是脉毛,肾脉与冬季相应是脉石。

这些是五脏正常的脉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