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 素材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 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 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曾国藩论洋务运动
曾国藩说: 今日和议既成,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 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 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 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 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 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 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 试造,不过一二年, 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 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 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 远略。 远略。”
问题探究: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 问题探究: 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异同点? 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 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相同: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同: 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不同:①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洋务派与维新派异同点
同:(1)都主张学习西方; :(1 都主张学习西方; 都为了国家的强大; (2)都为了国家的强大; 他们自强的目的都不能实现; (3)他们自强的目的都不能实现; 阶级立场不同(根本); 异(1)阶级立场不同(根本); 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 (2)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所要实现的政治 目的不同; 目的不同; 对外国侵略的态度不同。 (3)对外国侵略的态度不同。
中体西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中央: 中央:奕; 代表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自强 思想 “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封建纲常伦理 肯定封建制度, 目的 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 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实践:军工、民工、海军、学堂、留学生; 实践:军工、民工、海军、学堂、留学生; 破产: 实践 破产: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地位: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近代化第一步。 地位: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近代化第一步。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内 容 地 位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编译《四洲志》 各国律例》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③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 四洲志 》 介绍世界 三十余国 的地 四洲志》 历史和政情。 理、历史和政情。 四洲志》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 世界地理志。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严复 天演论》 《天演论》
天演论》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 天演论》敲响了危亡警 《天演论》出版以后, 生物不断在“ 钟,便风行全国,“变”、 便风行全国, 年 :生物不断在竟作了中学 不断进化, ……在中国屡次 不断进化,这是不可抗拒 生的读物了。 生的读物了。 在中国屡次 战败之后, 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 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 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 这个“优胜劣汰, 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 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 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 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 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 那么,只要人治日新、 那么,只要人治日新、变 , 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 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 几年之中,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 种族就可不坠, 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 。 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课堂检测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 鸦片战争后, 新思想的萌发” 的主要含义是 揭露腐败现象,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弊端 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抛弃“天朝上国”梦幻,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世界 向西方学习,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课堂检测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其中“跪着” 其中“跪着”主要是指 没有实行设议院、 A.没有实行设议院、定宪法的主张 B.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只主张君主立宪, C.只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革命 D.没有和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课堂检测
◆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 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层次 器物
地主 阶级
洋务派 维新派
资产 阶级 无产 阶级
革命派 激进派 知识 分子
Hale Waihona Puke 制度思想课标要求与考试说明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课标 革的思想历程, 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 要求 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识记)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识记) 魏源与《海国图志》 理解)。 魏源与《海国图志》(理解)。 考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理解)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 说明 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影响。 3、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影响。 理解) (理解)
课堂检测
◆早期维新派源于洋务派,但两者 早期维新派源于洋务派, 最终分道扬镳, 最终分道扬镳,根本原因是 A.阶级属性不同 B.政治主张不同 C.对外政策不同 D.社会背景不同
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 代表 思想 主张 评价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不断传入;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不断传入; 洋务运动的展开; ③洋务运动的展开; ④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王韬、 王韬、郑观应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积极:反映了……利益和要求, ……奠基。 积极:反映了……利益和要求,为……奠基。 ……利益和要求 奠基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代 表 人 物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及原因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 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原因: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 决裂,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新思想。 决裂,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新思想。 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 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 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 践的产物。 践的产物。 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 说。 康有为是位今文经学大师, ④康有为是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 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 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用儒家外衣的形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用儒家外衣的形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本质: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妥协性所致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所致。 ⑤本质: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存亡生死,其权仍操 存亡生死, 天演” 物竞” “天演”、“物竞”、“淘 天择” 汰”、“” ”等等术语都渐 之我手”!因此,中国变 之我手 天择 因此,
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 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 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 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 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 而且刻不容缓! 而且刻不容缓! 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14课 师夷长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法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阶级 派别
抵抗派
代表人物
林则徐 魏源 中央: 中央:奕 忻 地方: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孙中山 陈独秀 李大钊 李大钊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马克思主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吾将上下而求索。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基础:魏源在《四洲志》 基础:魏源在《四洲志》基础 编撰出《海国图志》 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地位: 海国图志》 地位:《海国图志》是当时介 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宗旨: 海国图志》 宗旨:《海国图志》的宗旨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 海国图志》 意义:《海国图志》引导着人 们关注世界形势, 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 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墙内开花墙外香
《海国图志》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 海国图志》 认知有了一次质的改变。 认知有了一次质的改变。但这本书 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 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 日本去了, 日本去了,对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 思想启蒙作用。 思想启蒙作用。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 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 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