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信银通--当前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分析
民间借贷规模不时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已成为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获得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
据调查,民间借贷的用途分别为:生产生意)周转72%建房、购置大件电器17%生活消费6%其他5%活跃的民间借贷对多年来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资金借贷格局发生了较大影响。
国民间借贷活跃的主要原因:
一、高门槛银行信贷政策。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重心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造成县域金融主体缺位。
截至2004年末,某县乡镇以下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54家,其中邮政储蓄20家,农村信用社30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仅有4家分理处,而农村信用社由于规模小,难以承担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自2003年8月以来,国家针对局部地区和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剧了局部领域的借贷困难。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日益严格,信贷准入条件不时提高。
而广大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由于受资产规模、竞争实力等条件限制,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转而投向民间借贷,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力度加大催生民间借贷的发展。
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扩大招商引资数额,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机关部门,甚至直接与职工利益挂钩。
职工为完成任务,不惜借用种种关系,为企业四处借贷,以借贷代引资,结果催生民间借贷蓬勃发展。
三、银行存款利率继续走低,民间资金急于寻找投资渠道。
尽管当前银行存款利率处于低位,但由于股票、基金市场风险较大、国债发行量较小,居民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仍十分有限。
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增加,也为民间借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储蓄存款的大幅增长,使得居民闲置资金增多,股市低迷,存款利率连续调低、储蓄存款加征20%利息税的情况下,局部富裕居民选择了获利较高的民间借贷。
四、中小企业及三农资金需求具有急、少、快等特点,民间借贷恰好适应了这个需求。
五、民间借贷的发展状况与当地民营经济的发达水平密切相关。
其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紧急支付和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
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等省的民间借贷规模分别为550亿元、450亿元、350亿元,约占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
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金融创新,促进社会资金融通。
一要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借贷的政策,引导民间借贷公开登记、并规范其合规经营。
二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同时取消限制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不合理规定。
二、强化监管约束机制。
一是建立监测通报系统,由当地人民银行、银监局、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定期开展调查、统计,及时监测辖内民间借贷的总量、利率水平、资金来源及运用情况,适时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增强民间借贷双方的法制观念、风险意识和自我维护能力。
二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形成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工商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民间借贷监管体系,加大对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借贷行为的惩罚力度,净化民间借贷市场。
三、健全法规,规范借贷行为。
尽快制定《民间借贷管理实施方法》对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证等方面加以明确,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并加强宣传,协助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借贷风险意识。
四、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借贷能力。
中小企业借贷难,除受外部环境影响之外,还有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真实等问题。
应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
可靠等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信用度,以此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
五、多措并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企业发展。
各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增加对中小客户的信贷投入;积极拓展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扩大票据借贷的范围和比重;创新金融产品,尽快开办信托、个人委托贷款业务。
银行可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银行只履行委托业务,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通过个人委托贷款业务,资金归还者不但承当的风险更小,同时也可作为个人理财的渠道之一。
文章源自:/info.php?CataID=A00080001&D_ID=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