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当事人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当事人
当事人的概念
当事人
当事人的分类 诉讼权利能力概念
诉讼权利能力
诉讼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关系 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诉讼行为能力的概念
诉讼行为能力 诉讼行为能力和诉讼权利能力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诉讼行为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当事人的诉讼义务
诉讼行为的特点
取效性诉讼行为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 当事人诉讼行为的种类 与效性诉讼行为
当事人适格的概念
当事人适格
判断当事人适格与否的标准 当事人变更的概念
当事人的变更 法定的当事人的变更
当事人变更的特征
任意的事人变更
原告和被告的概念 公民
外国人、无国籍人
原告和被告的确定 原告和被告的主体 法人 其他组织 企业歇业
企业法人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 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 企业被撤销 企业被注销登记
当 事
人
1.当事人的概念
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
要求法院行使民事裁判权的人。
2.当事人的分类
(1)狭义上的当事人和广义上的当事人
狭义上的当事人,仅指原告和被告。
广义上的当事人,除原告和被告以外,还包括共同诉讼人、第三人。
(2)形式上的当事人和实质上的当事人。
形式上的当事人是纯粹诉讼上的概念,与实体法律关系没有联系。
而实质上的当事人,也称为正当当事人,则是从实体法的角度观察的结果,通常作为诉讼标的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正当当事人。
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当事人,只能是形式上的当事人。
二、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1.诉讼权利能力
(1)诉讼权利能力概念
诉讼权利能力,也称为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或者当事人能力,是指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民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所必需的诉讼法上的资格。
当事人必须具备当事人能力,是实体判决要件之一。
(2)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关系
一般而言,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才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如公民、法人。
在某些情况下,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也可以有诉讼权利能力,成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公民的诉讼权利能力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能力,在存续时间上是不同的。
公民
的诉讼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能力,始于成立,终于终止。
2.诉讼行为能力
(1)诉讼行为能力的概念
诉讼行为能力,又称为诉讼能力,是指当事人可以亲自实施诉讼行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诉讼法上的资格。
(2)诉讼行为能力和诉讼权利能力
①有诉讼权利能力但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人,虽然可以成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但却不能亲自实施诉讼行为,只能通过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代为实施诉讼行为。
②有诉讼权利能力但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人,实际上只有公民,因为公民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在存续时间上,可能会不一致。
(3)诉讼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
在民事诉讼中,只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才有诉讼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都没有诉讼行为能力。
在分类上,两者存在区别:
①诉讼行为能力采用两分法:有诉讼行为能力和无诉讼行为能力。
②民事行为能力则采用三分法: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1.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1)起诉的权利、反驳的权利和提起反诉的权利;
(2)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3)申请回避的权利;
(4)收集和提供证据的权利;
(5)进行陈述、质证和辩论的权利;
(6)选择调解的权利;
(7)自行和解的权利;
(8)申请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权利;
(9)申请顺延诉讼期间的权利;
(10)提起上诉的权利;
(11)申请再审的权利;
(12)申请执行的权利;
(13)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的权利。
2.当事人的诉讼义务
(1)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义务;
(2)遵守诉讼秩序的义务;
(3)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义务。
四、当事人的诉讼行为
1.当事人诉讼行为的概念
(1)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是指当事人所实施的,能够产生特定民事诉讼法律效果,且该行为的要件和效果均由民事诉讼法规范所规定的行为。
(2)诉讼行为既可以发生在诉讼中,也可以发生在诉讼前。
(3)当事人实施的诉讼行为不仅产生诉讼法上的效果,也会产生实体法的效果。
2.当事人诉讼行为的特点
(1)行为人必须具有当事人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2)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原则上是不附条件的,后行的诉讼行为以确定的先行诉讼行为为前提。
在特定情形下,诉讼行为可以附条件。
(3)诉讼行为存有瑕疵时,一般都有补救的可能。
所谓诉讼行为的瑕疵,是指在法定形式、当事人资格或内容上存在瑕疵的诉讼行为。
3.当事人诉讼行为的种类
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是否能够不通过法院的行为便能直接产生诉讼法上的效果,可以将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分为取效性诉讼行为和与效性诉讼行为。
(1)取效性诉讼行为
所谓取效性诉讼行为,是指当事人所实施的,必须通过法院的行为才能够直接产生诉讼法上效果的诉讼行为。
(2)与效性诉讼行为
所谓与效性诉讼行为,是指无需通过法院的行为,便可以直接产生诉讼法上效果的诉讼行为。
在大陆法系国家,如自认、诉讼请求的放弃与认诺、诉的撤回、上诉的撤回、放弃上诉权等诉讼行为都是与效性诉讼行为。
而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民事诉讼中,撤回起诉就未必是与效性诉讼行为,因为撤诉也必须经过法院的审查同意。
4.诉讼行为瑕疵的处理
诉讼行为的瑕疵,是指在法定形式或内容上存在瑕疵的诉讼行为。
原则上诉讼行为存有瑕疵时,都有补救的可能。
如果属于取效性诉讼行为,则法院将以不合法予以驳回;如果属于与效性诉讼行为,法院不会作出判断。
当事人可以在有效期间内另行实施无瑕疵的相同诉讼予以替代。
五、当事人适格
1.当事人适格的概念
当事人适格,又称为正当当事人,是指对于具体的诉讼,有作为本案当事人起诉或应诉的资格。
2.判断当事人适格与否的标准
应当以当事人是否是所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即本案诉讼标的)的主体,作为判断当事人适格与否的标准。
但在某些例外情况下,非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利的主体,也可以作为适格的当事人。
主要分为两种:
(1)根据当事人的意思或法律的规定,依法对他人的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利享有管理权的人。
当受其管理的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利发生争议以后,这些人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
(2)在确认之诉中,对诉讼标的有确认利益的人。
在确认之诉中,对适格当事人的判断,是根据该当事人对该争议的法律关系的解决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通常认为,在消极的确认之诉中,原告只要对该诉讼的确认利益,就可以成为适格的原告,而被告只要对该诉讼的法律关系有争议,就可以成为适格的被告。
六、当事人的变更
1.当事人变更的概念
当事人的变更,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基于当事人的意思。
原诉讼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