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论教育》读书报告
一、书名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二、作者
卢梭(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做出伟大的启发和指导。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三、成书背景
《爱弥儿—论教育》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此书写于1757 年,发表于1762 年,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
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正如书中卢梭和他的《爱弥儿》写道:“《爱弥儿》是向封建教育的挑战。
它鼓吹天性善良,而封建教育矫揉造作,人们才失去本然之善。
因此,它呼吁率性发展,“归于自然”。
就是说,卢梭对于封建社会作了多方面的进攻,其威力是无穷的。
“《爱弥儿》不只是竭力揭穿旧教育的失败,而且积极地提出成套的而不是零星片断的建设新教育的方案。
卢梭还以战斗的笔锋来宣扬他的新教育思想,其影响就非他人所及了。
”;“许多教育史家说《爱弥儿》是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后的最有价值的教育瑰宝。
”由此,卢梭的《爱弥儿》的历史地位可想而知。
四、主要内容概况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
它以夹叙夹议的小说体裁,在前四章借爱弥儿为主人公, 揭露当时男子教育的腐朽荒谬, 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 最后一章以苏菲为范例, 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
在书中卢
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书中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
卢梭通过“爱弥儿”成长过程的描述,阐明了他对儿童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尤其应注意儿童教育,并提倡促进儿童的能力和器官的发育,使儿童的能力日益发达,使其天资尽量的发挥扩展,,达到与自然一致的目的。
这种以儿童为本位,强调人的内在本性发展的教育观点,是卢梭教育学说的重点。
那么如何使儿童自然的发展?为此,他提出“直观教育”。
何谓直观教育,就是直接观察,使儿童对事物的观念和符号一致起来,用具体事实去教导儿童,使外部知识与儿童的内在认识能力完全一致,应按照儿童身心的发展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避免超出儿童认识能力的范围。
所以,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划分四个阶段,分五卷进行阐述: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卷,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第五卷,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五、简评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
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
“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
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
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
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与自然教
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
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
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
他认为人生来
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
“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
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
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
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
”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
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
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