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

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1.“权威”标准; 2.众人标准; 3.“实用”标准; 4.实践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 践 标 准
马克思
实 用
胡 适


孔子
权 威 标 准
亚里斯多德
众 人 标 准
真理多元论
分析材料:“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腰痛病,泥 鳅也会这样吗?人爬到高树上觉得胆怯,猿猴也 这样吗?人、泥鳅、猿猴,究竟谁选择的住处合 适?出色的美人毛嫱、丽姬,人以为是美的,但 鱼见了它们吓得潜入水底,鸟见了它们高飞,麋 鹿见了它们跑开,美不美,究竟以谁的尺度作为 衡量的标准呢?看来,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 是非。”
辨析: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辨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 真理的否定。
不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 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 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 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 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 大程度上是真理,不由任何人的主观认识而定, 而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 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歪曲反映Fra bibliotek真理 谬误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例,指鹿为马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这种东西,在我的想法中,是并不 必然表示与错误对立的,相反地,它在一些最 根本的情况下,只是表示不同的错误彼此之间 的一种对比:比方说,这种错误比那种错误更 古老,更深刻,甚至是不能消除的,因为我们 这一类有机生物没有它就活不成;而其他的错 误则并不像这样以生存条件的资格对我们进行 暴虐统治,与那种‘暴君’相比之下,倒是可 以抛弃和‘反驳’的。”(尼采 1844-1
(注意:如果有同学抓住了“评判”二字,从 价值论角度,即从评判事情是非得失的角度去 分析,也是很好的思路。)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
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不同的哲学派 别有不同的观点,有“权威”标准,众 人意见标准,实用标准等等。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 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 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非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思辨的真理不是别的,只是经过思想的理性 法则。”(黑格尔《小逻辑》)
“任何辞典都会告诉你们,真理是我们某些观 念的一种性质;它意味着观念和实在的‘符 合’,而虚假则意味着与‘实在’不符合。实用 主义和理智主义者都把这个定义看做是理所当 然的事。”(詹姆斯《实用主义》)
“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司芬克斯也有眼睛--: 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真理’,所以根本没有真 理。”(尼采1844-1900年 参见商务 印书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 真 理
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以及如何 判断它们的符合?就涉及到真理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观是一个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研究真理的内容、 特点、发展过程、检验标准以及真理与 谬误的关系等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可 以使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减少盲目性,提 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及其标准是客观的








地心说

日心说



真理没有阶级性
真 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
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 反对托勒密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
1633年,罗马宗教法庭宣判将伽利略终身监禁;
1980年,罗马教皇公开为伽利略平反,承认三百 多年前对伽利略审判是不公正的,宣布撤消给伽利略 的罪名。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客观性的意义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的唯物主 义: 真理观的首要问题。
坚持客观真理论: 必然反对主观真理论。 必然肯定真理一元论。 必然肯定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必然肯定真理没有阶级性。
坚持客观真理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凡主张对待同一认识对象可以有多种认识结论 同时并存,这些结论都是真理的观点和学说,即真 理多元论。
900年商务印书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 论著选辑》)
一、真理及其特性
1、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只有人 们对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 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其中正确的认识 为真理,错误的认识为谬误。
真理的含义:
例一:庄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例二:民间俗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其实质是唯心主义 的主观真理论
其一,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用真理形式的主观 性取代其内容的客观性;
(俄)波格丹诺夫:真理是思想形式
其二,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用真理的效用性取 代真理的社会实践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想一想
实践是客观的 物质性的活动
智力
实践的主体 是客观的
体力
实践的对象 是客观的
自然界 人类社会
都是由客观 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设备 是客观的
客观真理论与主观真理论的对立。唯物主义
真理观(客观真理观)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唯 心主义真理观(主观真理观)则坚持思维第一 性,存在第二性的认识路线,因而都否认客观 真理,坚持“主观真理”论,如马赫主义的 “真理是思想的形式”,实用主义的“有用就 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论”等,都是否认真 理的客观性,以不同形式宣扬主观真理论。
辨析:对任何事情的评判,总是“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正确。该说法的实质是无视真理的客观性, 而过分夸大真理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 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们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 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对于任何确定的 具体问题和对象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即 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而不可能 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