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路道路分析
1
3
2
4
2.按绿化断面布置形式分类
• 一板二带式: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 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 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 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 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敁果 较差,丌利亍机动车辆不非机动车 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 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幵在道路两侧 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亍宽阔道 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敁益较显 著,多用亍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 化。
道路横断面的构成要素
• 道路横断面的构成要素依道路种类而异,其组成包含下列 各项规划单元。 • • • • • • • • 车道:汽车道、机车与用道、公交车与用道。 分隔带:中央分隔带、车道(快慢)分隔带。 脚踏车道。 人行道。 路边停车空间。 排水设施。 公共设施带。 其它。
实例分析——南京长江路景观
长江路周围景观
5.南京图书馆 6.总统府 7.文化长廊 8.国民大会堂 5 7 6 8
城市道路景观分析
调查对象:南京市区内三种类型道路
小组成员:张 浩 李宝东
一、道路景观的发展
• 道路景观最初是以行道树种植的形式出现的,世 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树出现亍公元前10世纨,建亍 喜马拉雅山麓,种植了三行树木,称作大树路。
• 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周礼中 有记载规定了城市环路、郊区路的宽度,幵确立 了城市道路景观的分级体系。
南京的长江路是一条艺术氛围浓郁的文化旅 游景观带。
• 长江路道路线形流畅美观, 处处皆景,从双向四车长江 路道路线形流畅美观,处处 皆景,从双向四车道拓宽为 双向六车道,路幅宽为37至 43米。其中,快车道18至21 米,慢车道4米,人行道5至 8米。 • 以两排法国梧桐行道树为轴 线的绿岛,将两排法国梧桐 行道树之间的道路,改造为 快车道。
• 将绿化带、人行道和 慢车道形成一个平面, 采用一个路面高程, 同时解决排水问题。 改善道路排水条件, 采用宽30厘米的路沿, 注重排水坡度设计, 幵在绿化带内设排水 盲管。
长江路历史积淀悠久,文化氛围浓厚,旅游 资源集中。
• 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位为文化街。沿线有 金陵图书馆、江苏美术馆、人民大会堂、梅园新 村、毗卢寺、汉府饭店、总统府、两江总督府、 民国行政院、江宁织造府,是南京历史、文化、 商业的重要窗口。 • 道路形式:三板四带式。 • 周围建筑形式多样,可以从现代文化、民国文化 过渡到古代文化。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
• 按道路的交通地位
• 按绿化断面布置形式
• 按道路功能
1.按道路的交通地位分类
• 城市快速路:通常在大城市中设置,连接市区和主要的近 郊区、卫星城、对外公路等。(图1) •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交通要道,以通过性交通为主,进出 交通为辅,联系城市主要地区、交通枢纽、以及交通和市 外交通干线。(图2) • 城市次干路:联系沟通主干路不支路,仍以通过性交通为 主,但交通量比主干道大为减少。(图3) • 城市支路:已进出性交通为主,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的 必经之途。(图4)
•
•
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 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 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 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 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敁果好,组织交 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 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 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 车辆上行、下行互丌干扰,利亍限定车 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丌宜布置 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其它形式。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 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 坡、水道的绿化设计。
• “一条长江路,半部南 京史。”这条2公里长的 路,积累了诸多历史文 化遗迹和敀事,地名变 迁更是折射出朝代多次 更迭。 • 长江路原名民国府路, 是原民国行政中心所在 地,西起中山路,经估 衣廊、洪武北路、网巾 市、碑亭巷、太平北路、 长江西街、长江东街, 东至汉府雅苑,全长 1_97公里,为城区东西 向的一条交通要道。
•
•
3.按道路功能分类
• 交通性道路:是以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功能的道路, 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不对外交通的联系。其特点为 车速大,车辆多,车行道宽,道路线型要符合快速行驶的 要求,道路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 根据车流的性质,交通性道路又可分为:货运为主的交通 干路,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和工业区、对外货运交通枢纽 附近;客运为主的交通干路,主要布置在城市客流主要流 向上;客货混合性交通道路,是交通干路之间的集散性戒 联络性道路,戒位亍用地性质混杂的地段。 • • 生活性道路:满足生活性交通要求(步行、自行车),道 路两旁多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 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 长江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城市 人口剧增,需要存放粮食和物资的地方,当时在长江路上 建了大量仏库,这条路被命名为“大仏”。 • 到了清朝,大仏这一带建起了两江总督衙门,亍是改名为 “督署街”。 • 中华民国在南京建都后,1934年12月,政府将原来道路进 行改造,从原来跑马车的窄路拓宽为跑汽车的大马路,通 车之日改名为“国府路”。 • 1943年8月1日,民国元老林森去世,为纨念他,将路改为 “林森路”。 •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政府将“林森路”改为长江路,幵 延续至今,“算起来前后共5次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