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说明的顺序与说明文的语言(一)知识梳理:1、说明的顺序(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等。
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宜用时间顺序;说明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宜用空间顺序;说明物品的制作过程,宜用程序顺序;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宜用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都有一定的灵活性。
先说上下,再说四周,是空间顺序;先说四周,再说上下,也是空间顺序。
先说原因,后说结果,是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后说原因,也是逻辑顺序。
采用怎样的空间顺序、怎样的逻辑顺序,要根据观察和认识的过程,根据说明的目的和效果来决定。
①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
说明形状和构造的事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
(2)如何理清说明顺序阅读一篇说明文,怎样具体理清它的说明顺序呢?这就要从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准确理解和概括段意入手,首先要搞清文章先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接着再说明了什么,把每一个部分简要概括出来,然后从概括出来的提纲中分析作者说明的思路,从中理清文章的顺序。
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以便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3)如何辨识说明顺序辨识说明顺序,一般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①说明对象本身的条理特点。
②写建筑物(群)一般会表现为空间顺序。
③写事物的成因,常常从本质到现象或者反之,有时还会依由主到次或由因到果的次序,也可反之。
要辨识这些顺序均应细细品味原文。
2、说明文的语言(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
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
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数。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2)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对于说明文来说,要求运用语言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符合实际,符合科学,在表述范围、程度、数量、方位、状态、性质、功能等等方面要求用语恰如其分。
说明文在语言要求准确的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有时在说明中运用叙述描写,或兼带议论抒情,或引用文章诗词,或穿插故事传说等。
多种手法的运用能增添说明文的情趣,是科学小品文常用的写法。
但不管哪种语言风格,归根到底都是为说明服务的。
(3)阅读说明文常遇到关于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如:词语的选择、更换、增删、调动等,通过这些变化来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平实的特点。
语言是否准确关系到说明内容的真实与科学;语言的平实与否关系到说明内容被人理解的程度与层次;语言的生动与否关系到说明内容的可读性的高低。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修辞方法的运用、描写、修饰性词语的点缀,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我们阅读说明文一般都是要从文章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能直接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
这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在阅读说明文时,还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
(二)习题演练:练习1:生物钟任何一个百花园都是一座美丽的时钟。
不信吗?仔细观察一下,各种植物开花的时间常常是一定的。
蛇麻草在黎明3点左右开放,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打开喇叭,芍药要在7点才张开笑脸,午时花要到中午才显示它的美貌,“怕羞”的夜来香常常在晚上8时才放香……百花不但能指出时间,还能告诉你季节。
与飞雪争俏的是梅花,在春风中散香的是梨花,熟季花报告夏日麦收,桂花飘香喜迎中秋佳节。
就是植物的叶子也可以报时,花生叶总是迎着朝霞开放,当夜幕降临时它就要“睡觉”了。
你看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不是美丽的时钟吗? 不仅植物如此,留心一下你会发现,公鸡的报晓啼鸣,老鼠的深夜出洞,候鸟的南来北往,各种生命的活动都有时间节律。
在海边有一种奇怪的小蟹,叫“招潮蟹”。
退潮时它出洞寻食,涨潮时回到巢口,伸出大螯,似乎向海潮招手,因此被称做“招潮蟹”。
它怎么知道要涨潮了?如果把昼夜、潮汐、季节、光照、冷暖等等条件加以改变,生物还有没有时间节律呢?科学家把生物从大自然环境中移到实验室,在那里人为地制造了极端的条件,或是连续的中午,或是漫长的深夜。
结果呢?生物竟然还能保持它的节律。
把“招潮蟹”放在没有潮汐变化,而且温度和光照不变的水族箱里,到涨潮时间,它仍伸“手”去“招唤”那看不到的潮水。
大量的事实说明,光照、温度、潮汐等只是生物节律的外因,在生命内部还有一个类似钟表的机构,生物用它计算着时间。
这个生命之钟我们叫它“生物钟”。
从视而不见的微生物到高等的珍禽异兽,包括人体在内,都有活着的生物钟:有和昼夜相适应的“日钟”,有和潮汐相适应的“潮汐钟”,有和地球公转相适应的“年钟”。
高等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有几十种。
本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A. 时间顺序B. 空间顺序C. 逻辑顺序答案:C练习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问: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答案:时间顺序练习3:挪威博多城附近沿海,平静的海面上,每日4次准时出现一股神秘的巨大旋涡——萨特旋涡:先有海水奔涌的巨响,数里之外即可听见;接着,海水翻卷打转,千百个小旋涡渐次形成,越来越大,越转越快……;最后形成一个直径10多米深陷亦达 10米以上的黝黑的大旋涡。
当海水在回旋时,发出一阵阵凄厉的呼啸声。
问: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时间顺序练习4: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
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方法。
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本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逻辑顺序练习5: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勒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
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
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问:本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根据“所以”一词判断,这段文字使用的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
练习6: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有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道小梯子走下去,——这么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正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式样。
问: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空间顺序练习7:鲸的用途很大。
一条大鲸,可炼出二三万公斤油。
这种油可制肥皂、颜料、人造牛油、蜡油、润滑油以及国防上用的硝化油等。
鲸皮可制皮箱、皮鞋、皮包等;牙齿和须可用来制作装饰品和日常用具;鲸肚子上的皮可制电影胶片;用鲸的肝提炼的鱼肝油,含有大量维生素A,营养丰富;鲸骨磨成粉,是极好的肥料。
问:本段的说明顺序是()A. 从现象到本质B. 从原因到结果C. 从特点到用途D. 从整体到部分E. 从概括到具体F. 从主要到次要答案:E练习8:阅读《死海不死》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在亚州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文中在说明“死海”得名的原因时,使用了“大概”一词,对这个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大概”一词用得准确,因为说明文中模棱两可的词语更能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B. 说明文注重科学性,用词要极为准确,“大概”一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所以是恰当的。
C. 这个词可用可不用,用了能起到一定作用,不用也不影响文章的表达。
D. “死海”得名的原因还没有充分的依据,用“大概”来表示推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