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阅读《寄小读者》推荐

课外阅读《寄小读者》推荐

课外阅读推荐《寄小读者》图书信息书名:《寄小读者》作者:冰心出版社: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月第一版内容简介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准备前往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

此时《晨报》副刊开设了由她倡议的“儿童世界”专栏,于是她撰写了《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刊登在7月29日的“儿童世界”上。

此后至1926年留学回国,冰心共撰写了29篇通讯以及《山中杂记》10则。

1926年5月,这些通讯结集成《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

冰心用通讯的形式,采取和小朋友谈天的亲切口气,赞美自然、祖国、母爱,文笔清丽、优雅,童心稚趣跃然纸上,是中国较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

冰心的“爱的哲学”,在《寄小读者》中得到充分表现,影响了一代代少年儿童。

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作家,诗人。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18年入北平协和女子大学(后并入燕京大学)。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提倡“爱的哲学”。

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

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1949年任教于东京大学。

1951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

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译著有《吉檀迦利》《泰戈尔抒情诗选》《先知》等。

冰心的散文,以广博的爱心,温馨的柔情,深厚的意蕴,流利的语言,建构了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成千上万的读者群众的喜爱。

沈从文曾经说过,冰心的作品“因文字的美丽与亲切”,“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

早在三十年代,作家阿英就非常推崇冰心的散文,“在青年的读者之中,是曾经有过极大的魔力”,“她抓住了读者的心”。

当代女作家张洁写道:“我最早读到的散文是《寄小读者》。

我母亲读过她的书,我读过她的书,我女儿读过她的书,我相信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还会读她的书。

我叫她‘娘’。

”这生动地说明,冰心的作品哺育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令人难忘。

冰心自己记述这些通讯的创作缘起时说:“那是在1923年我赴美留学之前,答应我的弟弟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我会和他们常常通讯。

当时的《晨报副刊》正在开《儿童世界》一栏,编辑先生要我把给孩子们写的信,在《儿童世界》内发表,我答应了。

《寄小读者》虽然写了二十多篇,但后来因为离孩子们渐渐远了,写信的对象模糊了,变成了自己抒情的东西。

”母爱是冰心作品中永不褪色的主题之一。

在《寄小读者》自序里她说:“这书中的对象,是我挚爱恩慈的母亲。

她最初也是最后我所恋慕的一个人。

”“我的心舟在起落万丈的恩潮中震荡时,母亲!纵使你在万里外;写到‘母亲”两个宇在纸上时,我无主的心已有了着落。

母亲,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的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她是如此的沉浸在母亲的爱的怀抱里,她真是用这毕生的力量在为着母亲的爱而讴歌。

她是在这上面植立了她的哲学的基石。

人类与世界,在她的意象里,是不曾离开母亲的怀抱的。

其次是讴歌自然。

她陶醉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所谓爱的宇宙里的一切。

尤其是对于伟大而浩森的海,更特别令她沉醉。

海,在她看来,是有如此多的特色。

每当她坐在海的面前,海总会把她的灵魂唤醒。

她总觉得海是不尽的“庄严”,海也是逼近的伟大。

只要提到海,她总要不可避兔的“快乐充溢,恰然而笑”,而希望成为一个大海中的“灯塔守”。

她的心向住于温暖的母亲的怀抱,向住于伟大的诗人似的海,同时,也向住于天真烂漫的人类的童年。

在她看来,在痛苦的人生的长途的中间,只有童年是一生的黄全时代。

然而这样的黄金时代已不可复得了。

她只有回忆——回忆自身过去的童年。

她只有追慕一一追慕一切的孩子。

她也成了一个孩提的讴歌者。

对父母之爱,对小兄小弟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使她的笔底有了像温泉水似的柔情。

《再寄小读者》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期开始写的一那些年她常常出国或在国内参观访问,她就把在国内外的见闻,记下一些给小读者们看,这里多半也是些抒情写景之作。

”在庸施奇异的异国凤光和民俗的描绘中,蕴含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而描写国内热火朝天的生产和建设,又充满昂扬的朝气。

《三寄小读者》是在‘四人帮’打倒,《儿童时代》复刊之后开始写的,在拨乱反正时期,她又拿起笔来,把她自已所看到的想到的、有益于小朋友身心健康的事情,讲给小朋友们听听。

此时作者虽然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然而她的心依然年轻,她和小朋友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推心置腹,亲切而不造作,使人如坐春风。

黄子笛小读者的推荐词《寄小读者》这本书,它可是现代中国最为畅销的儿童散文集之一。

《寄小读者》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中国最为畅销的儿童散文集,是因为当时年轻的冰心奶奶,那未泯的童心,透明的真心,温暖的爱心,还有她那充满气质的清新佳丽的文笔,温柔亲切的语调。

未泯的童心表现在:文笔天真、朴素、易懂。

透明的真心表现在:她对任何人都有一个认真的心。

温暖的爱心表现在:她对所有人都抱有同情感。

之所以我推荐《寄小读者》,是因为:内容好,好在里面有好词、好句、好诗,让人过目不忘。

她的文笔很真实,很接近生活,即使是想象。

之所以我推荐《寄小读者》,是因为:想象美,美在那词语仿佛就把我带到了那人间仙境,是平常人难以描绘的仙境。

在写作文时,我们也会用天真、烂漫的口气,去写想象作文,让人带着想象的翅膀,去漫游世界!。

这一切使得《寄小读者》如一泓清澈的泉水,一直温婉地流淌在我的心底。

《寄小读者》读后感为了做好年级同读一本书的阅读工作,我必须与学生同读,亲身感同身受,不经意读起了《寄小读者》中的通讯五。

读着读着,心中竟有一丝丝酸楚。

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那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汤要水。

母亲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似爱怜,又似斥责。

这不禁让冰心奶奶想起自己的母亲,临风偷洒了几滴泪。

回忆起临行时,姨母问她舍得母亲么?她从容一笑,回答:“那怎么舍不得?日子那么短,那边还有人照应。

”可其实内心舍不得母亲,更舍不得母亲对自己的爱。

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湿润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是呀,有谁能扯断这浓厚的母子情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又把我们养育大,给予我们爱,这种爱是永恒不变的,是温和的、是细碎的。

然而也正是这种爱时刻围绕着我们,又是太细小了,使我们并不珍惜,有时甚至感到厌烦,那时我们希望得到像火山一样挚热、像瀑布一样壮观的爱。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把自己当作中心,不管母亲的感受。

同学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试想一下,如果有个孤儿流浪在社会,有谁会对他问寒问暖,又有谁会关心他呢?母爱犹如涛涛大海,母爱犹如一片天空,母爱犹如一个“避风港”,母爱犹如一洼温泉,让我们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赞美母爱!地球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在它的怀抱中生活,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食物,可人们却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

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大自然,使以前的树林变成了高楼大厦;以前的绿洲变成了大片沙漠;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黑河”;以前空气中的花香变成了刺鼻有害的气体;以前的声声鸟语变成了嗓音……使我们的“母亲”身上遍体鳞伤。

我们应该珍惜地球母亲对我们的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祖国更是我们的“母亲”,想当年,外国人想侵占我们的土地,多少热血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不使祖国被人侵占。

而今,仍有许多海外“游子”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已陆续与“母亲”重逢,但台湾宝岛至今流浪在外。

有一句话说:“老之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祖国母亲已张开怀抱,迎接“游子台湾”的归来!母爱犹如涛涛大海,母爱犹如一片天空,母爱犹如一个“避风港”,母爱犹如一洼温泉,让我们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赞美母爱!如何写读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格式和写法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