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12.1 复习笔记
一、勒温的生平与思想渊源
(一)人物简介
勒温(K. Lewin,1890~1947)是德国心理学家,完形学派的一员。
由于其独树一帜的团体动力学研究,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勒温的心理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
1.柏林时期(1921~1932)
着重研究和分析学习和知觉的认知历程、个体动机和情绪的动力学等。
2.爱荷华大学时期(1935~1944)
此时他的理论兴趣和研究重点集中在奖惩、冲突和社会影响等人际交往的过程,并对一些团体现象进行研究,如领导、社会气氛、团体标准和价值观念等。
3.麻省理工学院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时期(1945~1947)
主要考察技术、经济、法律和政治对团体的社会约束,研究工业组织中的冲突和团体间的偏见与敌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二)思想渊源
1.意动心理学
1874年,布伦塔诺提出“意向性”概念,认为任何心理动作都指向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
2.现象学思想
勒温思想的另一来源是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学思想。
他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其老师斯顿夫将直接经验分为四类,其中知觉、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机能属于心理学。
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哲学,支持了意动心理学,这种出自哲学的意动心理学和现象学得到广泛传播,对勒温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拓扑学、向量学和操作主义
在科学方法中,勒温受到了拓扑学、向量学以及操作主义的影响,形成了拓扑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勒温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人格理论与学习论中场论的创始人。
勒温提出了心理动力场的概念,由此构建了其理论的核心部分。
二、拓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一)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
1.心理环境
勒温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行为是随着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环境。
勒温提出:心理环境也就是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行为的心理事实(也称事件)。
这些事实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准物理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
(2)准社会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
(3)准概念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他当时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可能与客观现实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间存在差异。
2.心理动力场
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理论的核心。
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
每一个人心理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组成部分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
同时每个人心理场在速度和范围的扩展和丰富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
3.行为动力
为了对个体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做出具体的陈述,勒温就提出了他的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这一动机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勒温心理学中行为的动力源,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某种由生理条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种动机状态,即主体对某一外界对象所产生的欲望,或达到某一目标的意向。
(2)需要的种类
①客观的生理需要,如饥思食、渴思饮。
②准需要,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也就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需要。
勒温认为,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伴随着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系统。
这时人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只有消除这种紧张或至少是减弱这种紧张的情境出现时,个体才能重新恢复平衡。
(二)心理生活空间与矢量效应
1.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实际上就是心理动力场和拓扑学、向量学相结合的另一种心理学化的表现方式。
(1)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都有边界阻隔。
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
而个体发展的心理过程实质就是生活空间的各个区域的不断丰富和分化。
(2)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
生活空间是一个心理场,是一个人运动于其中的那个空间。
他认为,心理生活空间的每一部分都可有一个区域。
一个人所在的区域,对于他的行为可有很大的影响。
从这一区域达到另一区域称为移动,移动是多种多样的。
(3)勒温的生活空间其实是对心理环境和心理动力场的一个总的描绘,它后来成了勒
温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概念。
这个生活空间不包括人生的一切事实,而仅包括指定的人及其行为在某一时间内的有关事实。
2.矢量效价
勒温用效价来表示个体对一个对象喜爱或厌恶的程度。
对象如果能满足个体的需要或对个体有吸引力,那么这个对象就具有正效价;反之,则具有负效价。
3.动力的矢量表达
勒温借用矢量来表达对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强度。
有些事物吸引人,具有吸引力(正效值);有些事物排拒人,具有拒斥力(负效值)。
这个吸引和拒斥是与人的需要有关的。
冲突的类型有:
(1)双趋冲突
这种冲突是指一个人面临两个具有差不多同等吸引力的正效价对象之间,他必须就其中的某一个对象做出一种选择。
(2)双避冲突
这种冲突是指一个人面临两项都想逃避的对象时,他必须就其中的一项做出自己的选择,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左右为难的情境。
(3)趋避冲突
这种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个对象又趋又避。
在这一种情境中正效价和负效价是平衡的,如果你向正效价一方移动时,那负效价的一方就会产生相等的排斥。
(4)多重趋避冲突
这种冲突是指一个人面临许多的选择目标,而每一个选择目标都有趋避的可能性。
(三)记忆效应与替代实验
1.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M. Zeigarnik)从事记忆研究的程序是向被试布置若干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允许被试去完成,而另一半任务是在被试操作的过程中予以干预,给他们提出新任务。
在实验结束时,实验者要求被试回忆刚才的实验任务。
结果被试对未完成的任务的回忆效果要好于已完成的任务。
根据勒温的学说,一个人有所需要,便产生了一种心理的紧张系统,满足了需要,然后紧张系统才可解除,心理的均衡才可恢复。
蔡加尼克的实验证明了这种紧张系统的存在。
2.替代满足实验
勒温的俄国弟子奥芙散金娜在研究替代满足时,采用阻止实验,她先要求儿童做某一工作并中途予以阻止,然后叫他做另一工作,完成以后,询问儿童是否还想试做前一工作。
实验证明,凡是性质相似,难易相等的工作,完成其一以后,就不再想做被阻止的其它工作了。
3.人格的动力说
勒温及其弟子用实验的方式研究替代满足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替代的工作和原被阻止的工作几乎完全相同,也仍不能产生替代满足。
儿童和成人的人格差异因此也就有新的解释了。
譬如新生儿的身体的某一部分若受刺激,可能全体发生了反应。
成人则因局部刺激而有局部反应。
另一方面,成人的兴趣和欲望是多方面的,其分化的程度远非儿童所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