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_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 的教育,是在隋唐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基 础上产生的,也是隋唐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 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 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 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 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 员。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 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
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其中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一 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科目。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1.帖经 2.口试 3.墨义 4.策问 5.诗赋
(四)常科考试的程序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中央官学 官学,尤其是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
也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隋朝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
学和算学,五学统归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管理。 律学和医学尚在萌芽中,只设律博士、医博士,并未 出现律学和医学的独立组织机构。隋朝对中央官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做了规定(见下表)。
里。唐代地方官学有三种类型:经学、医学和崇玄学,由府州的 长史主管,具体事务归司功掌管。唐代尊崇道教,不仅在中央讲 设置了崇玄学,而且在各州也建立了一所崇玄学,设玄学博士1 人,授《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 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道举考试。 唐代对地方官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名额做了明文规定。(见教材表 6.4)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五)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七)重视医学教育 (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隋文帝即位初期,对教育事业有所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
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他亲临国学视察,奖励学业优敏的学生。为了加强 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 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国子寺及国子祭 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 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在中 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唐朝学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从单一到复杂的过 程。
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报考时间大约是从每年的十一月一日开
始。报考的办法是,每岁仲冬,州、县、 馆、监举其业成者。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二)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
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
隋朝中央官学共有教师38人,其中博士、助教各19名,学为生共980人, 师生之比为1:25.78,可见其效率较高。后来,隋朝的统治者不重视发展 教育,也就“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但这套教育制度被唐朝继承 下来,在唐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书学、算和律学,一馆是指750年设立的广文馆。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一、科举制的创立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 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的 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 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
科举制的产生,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 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唐朝中央官学的旁枝有在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校。现列表如下:
总的来说,唐代的中央官学是较为发达的,其种类之繁多,人数之众 多,等级之森严以及学习内容之丰富,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地方官学 隋朝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设立了州县学。 唐承隋制,在地方上也推行州县二级制,县以下有乡,乡以下有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私学 私学一直是和官学相并存的。隋唐时期,官学的发展非常令人注
目,以致使人们产生私学并不发达的错觉。其实,这一时期,私 学也很发达,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学传授。 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 盖面较广的唐代私学,成为唐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 部分,也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韩愈倡言师道,且身体力行,他从任地方官开始,直至为国学 之祭酒,都在家中接纳生徒,辅导学业。他的弟子中,著名的就 有李翱、皇浦湜、张籍等。柳宗元贬官至柳州,“江岭间为进士 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进士科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 (即606年)或三年(607年),尚有不同的说法。
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直至1905 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参见中国教育史网路课程)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一)考生的来源和报考的办法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