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 贵族生活腐化B. 血缘色彩浓厚C. 音乐发展迅速D. 社会等级森严【答案】D点睛: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
2.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 宣扬君权神授B. 解释天人感应C. 劝君主行仁政D. 强调教化民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从“王”字入手,美化君权,分析君权的神圣,宣扬君主代表上天统治民众,即君权神授,A项正确;“天人感应”意指天能预示灾祥,人君要顺天而行,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仁政”,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教化”,排除D。
所以选A点睛: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掌握。
(1)儒家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后经发展,从哲学的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的合理性,即程朱理学。
(3)后来再由陆王心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3.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并不排斥人们正常的生理欲求,故C正确,B错误;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适应了封建社会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材料无法体现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排除D;材料与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写道:“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A. 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B. 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C. 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D. 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具有残暴性极大地压制“人性”,说明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皇位世袭制和不可僭越,故AB项错误。
5. 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冲破了旧有的官吏来源B. 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C. 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D. 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答案】A【解析】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血缘,以考试为选拔标准。
察举制适应了士族地主的兴起的社会状况,科举制适应了庶族地主兴起的社会状况,均冲破了旧的官吏来源,故答案为A项。
BC项不是汉唐选官制度反映出的共同之处,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CD项。
6. 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
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 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说明统治者相信血缘关系对维护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错误,官僚政治相对于贵族政治更有利于维护皇帝的专制统治,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贵族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并非因此就能保障王朝延续,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的措施7. 19世纪40年代,魏源、徐继畲相继在其著述中论及美国政治,其中有“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从下始,……可不谓周乎”等语。
这表明他们A. 最早提出效仿美国政治体制B. 对西方强盛原因有全面的认识C.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D.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A选项过于绝对,魏源等人只是提出了美国政治的特点,并没有说要效仿美国政体。
B选项说法错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只看到了他们政体的优势,没有看到弊端。
C选项说法错误,魏源的思想影响的是洋务运动。
D选项正确,体现在“不设王侯之号”。
8.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
”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D.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材料所言“战败”应是指的甲午战争的失败。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
但甲午战败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新生”之目的。
所以应选B。
AC无法体现“自强运动”——洋务运动,D无法体现战败,故排除。
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9.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
该书的遭遇主要反映了A. 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B. 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C.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D. 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答案】A【解析】B项和C项与题意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从《日本国志》的遭遇明显反映出近代化的艰难,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正确答案选择A。
10. 马勇在《晚清二十年》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义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地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的先例。
”材料中的“义举”指A. 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B. 光绪皇帝亲政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A【解析】把“义举”放在材料背景中理解,“义举”指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故A项正确。
B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不符合题意。
C项并没有体现移交政权,改朝换代,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清王朝仍旧存在。
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点睛:材料“《晚清二十年》”“义举”“和平手段改朝换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1.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由材料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C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是国民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是解放战争的影响,排除。
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影响12. 1935年,蒋廷黻在《大公馆》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
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国共产党A.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B. 开展土地革命C. 创建了革命根据地D. 开展游击战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材料描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下不断壮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与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材料“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3.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A.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B.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场的主战场C. 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了重大作用D. 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正面战场【答案】C【解析】材料“1940年8月26日”“致电朱德”“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指的是中共领导的百团大战,材料说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没体现。
点睛:材料“1940年8月26日”“致电朱德”“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4.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谈中斯大林再三问毛泽东:“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欢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其中“又好吃”是指A. 中苏结盟共同对抗美国B. 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团结C. 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D. 双方互相提供经济援助【答案】C【解析】从材料“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又好吃”是指条约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故C项正确;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错在“相互提供”。
15.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
《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