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
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教师点拨思路: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
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二部分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语设计:1、《孟子》的时代意义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2、“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
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
《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
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
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4、《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四、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分类归纳)。
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
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
二、二、串讲课文:(列出基本层次)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难齐宣王孟子解决1 畏难“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不忍之心—王道基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2 信心不足信心不足:“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大欲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