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评论(双月刊)2002年第1期(总第111期)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马骏驹*刘 卉**内容提要:作者从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中归纳出由不平等到形式平等再到趋近实质平等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并分析相应各阶段法律人格与伦理性之间的关系,指出法律人格内涵的丰富是人格权发展的民法理论基础;加速人格权发展,提升人格权地位使之与财产权并重将成为未来民法不可阻挡的趋势。
主题词:法律人格内涵 伦理性 人格权 人格权独立人为何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苦苦思考的一个问题。
直至近代,各种学科力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人。
哲学从人类整体及有能动的社会存在来俯瞰人;生物学从物理或化学的观点来把握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从精神的角度来研究人;社会学则从所谓社会构成的层面来把握人。
法律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当然与人相关。
法律对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离不开权利与义务。
而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一定权利与一定义务的综合,则体现了整个社会在秩序和正义间寻求平衡的价值追求。
法律上的人,并非指有具体经验的人,与其说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内容,具有某种细微差别的个性的具体的人,不如说是从社会法律生活的秩序这张布裁下的一小块布而已。
¹而民法中的人以何种资格存在?民法对人的哪些内容予以关注?民法对人的这些内容又以何种方式予以保护?从民法演进的过程来看,人与民法的连接点就是法律人格。
人格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格脱离了人,自然就是一个抽象0。
º但一旦将人格赋予法律性,赋予其主体、权利能力、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等多重内涵时,人格就上升为法律人格。
所谓法律人格,就是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的主体。
法律人格的有无,决定了人在民法上的资格的有无;法律人格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人在民法中的地位的高低;法律人格的内涵的发展也扩展了人在民法中的权利。
可以说,法律人格的不同状态,显现了人在民法中的存在方式,从而也决定了民法对人的关注程度。
黑格尔说:/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0。
»作为直接体现使人/成为一个人0的权利的人格权,是指主体为维护其独立人格而固有的基于自身人格利益的权利,如生命权、身体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人格权是法律人格处于趋向完满状态下理性人类所必备的法定权利,个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不享有人格权,则必将丧失做人的根本权利和作为人的基本价值。
故置于民法保护下的人格权,是人能够真正作为一个人存在,并与社会联结在一起与他人平等、充***¹º»(德)黑格尔:5法哲学原理6,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8页;梅因:5古代法6,商务印书馆1959年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第277页。
(日)田中耕太郎:5作为法律学中/经济人0的商人6,载5田中耕太郎文集6第7卷,春秋社,昭和39年,第327页。
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协调地交往的前提。
一、法律人格不平等与人格权的萌芽民法不是从来就有的。
民法赋予一切民事主体平等地位只是从近代民法开始。
在近代民法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民法未完全独立。
即使分析诸法一体的法律中的民事规范,其展现出的/人0也只是处于身份制束缚下的不独立不自由的人,归结到法律人格上就是个人法律人格的不平等。
在古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即所谓有无人格,有或高或低人格之分。
人格的内容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
/自由权是作为自由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因此,享有自由权的是自由人,不享有自由权的就是奴隶。
0¼市民权类似于今天的公民权,是专属罗马市民享有的权利。
家族权是家族团体中的成员在家族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权利。
罗马法根据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
自权人是不受家父权、夫权、买主权支配的人。
而受家父权、夫权、买主权支配的人就叫他权人。
丧失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三项权利的全部或一部,就会产生人格变更。
个人丧失自由权即沦为奴隶,奴隶是罗马法中的权利客体,不享有权利,当然丧失市民权和家族权,此为人格大变更;丧失市民权而成为拉丁人或外国人,丧失市民权即同时丧失家族权,但仍享有自由权,此为人格中变更;丧失家族权而仍享有自由权和市民权,它是人格变更中最轻微的一种,为人格小变更。
可见,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强烈的等级性和身份性。
法律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戏剧中的假面具,进而意味着扮演剧中角色的演员。
根据罗马法,persona广义上指所有具有血肉之躯的人;在狭义上仅指自由人,即最起码拥有自由权的人。
正是由于近现代私法意义上的/法律人格0(平等人格)仅对应于罗马法中含有市民权的自由人地位,perso na 才经过演化,转变为personalit y)))法律人格。
per-sona一语也有其哲学上的意义,来源于斯多噶哲学的/具备理性的独立实体0。
关于这一点,学者布尔其乌斯认为:所谓Persona是具有理性之本性的个别实体。
这种建立在人的伦理性之上的人的法律人格的出现,是法律人格正式确立的哲学基点。
它决定了法律人格在其后的发展中将意思存在和意思自治作为法律人格独立、平等的表现。
德国学者阿尔巴克(Auer-bach)就曾最先明确的指出:/意思能力对于作为伦理意义上的人格具有决定性。
0但在罗马法上,人们更经常的用/caput0一词来表示法律人格,这个词原意为头颅,被罗马法学家和裁判官用来指人格,寓意人格对于人来说,犹如头颅对于人一样重要。
可见,/caput0表示一种身份和能力,只有具备/caput0的个人,在法律上才是一个自由人(persona)。
古罗马法人格状况中最有特色也最为重要的是家父权,它明显带有远古时期氏族首领/宗法权0的痕迹。
在人类的早期阶段,没有法律,只有依靠于道德和个人权威的规范。
原始社会是一个许多家族的集合体。
与此相适应的规范,是一种有利于独立团体的行为规则。
这类规范的数量不多,因为它可以由家长的专断命令来增补;它的仪式繁多,且往往带有神秘色彩,它着重处理的事务不是家族内个人之间的行为而是有关家族整体或家族对外交往中的大事。
尤其重要的,它认为团体永生不灭,因此原始规范把它所关连的实体即宗法或家庭集团,视为永久的和不能消灭的。
½如果说现代社会的单位是个人,则原始社会的单位是/家庭0。
一个家庭首领具有宗法权,是基于血缘(或拟制血缘)而产生的家庭集团的观念中的一个必要的要素。
不要忽视这种特性,正是它影响了随后几千年,贯穿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的地位。
个人被家族的光环湮没了,即在权利义务制度上,对家族集团所持的态度和今天对个人所持的态度基本相同。
古罗马/家父权0正是个人淹没于团体的集中体现。
它禁止/在父权下之子0和/父0分开而持有财产,绝对不考虑/子0有主张一种个别所有权的可能,/父0有权取得/子0的全部取得物,并享有其契约的利益而不牵涉到任何赔偿责任。
/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更毋待论,具有无限制的肉体惩罚权;他可以任意变更他们的个人身份;他可以为子娶妻,他可以将女许嫁;他可以令子女离婚;他可以用收养的方法把马骏驹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¼周木丹:5罗马法原论6,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8页;梅因:5古代法6,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2页。
子女转移到其他家庭中去;他并且可以出卖他们。
0¾总之,父对于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有着广泛的权力。
当然,更不用说在家族之内被当作物对待的奴隶。
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法律可以喻为.国际法.,目的只是在填补作为社会原子的各大集团之间的罅隙而已。
0¿议会的立法和法院的审判只能及于家族首长,/家父0对于/在父权下之子0的不法行为(或侵权行为)应负责,他对其奴隶的不法行为也同样应该负责(但他原有这样一种特别的权利,就是把犯罪者本人交出以赔偿损害)。
至于家族中的每一个人,其行为的准则是他的家庭的法律,/家父0是立法者。
由此这个由/家父权0结合起来的/家庭0是全部/人法0孕育产生的基础。
对于各个社会单位)))家族)))内部人与人而言,虽然法律还没有渗透到/家族0各成员之间,但/父0对/父权下之子0有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父0对/子0的不法行为应负责任,再加上/父0和/在父权下之子0之间不能相互控诉,使得/父0与/子0之间存在着一种/人格统一0的倾向。
依此推及于夫对妻,父对女,奴隶主对奴隶,即家族内各人的人格因身份而不同程度地统一到/家父0身上,而各人本身没有法律人格或存在法律人格不平等或不独立等缺陷。
因而罗马法人格制度的等级性和身份性,使近代私法意义上的/人格0无法在人法上得以确立。
只是到古罗马后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家族之间的关系才出现松动。
家父权已日渐势微。
家内惩罚的无限制的权利已变成把家庭犯罪移归于高级官吏审判的权利;主掌婚姻的特权,已下降为一种有条件的否定权,出卖子女的自由已在实际上被废止。
妇女终身监护制也发生变化,妇女在人身和财产上都有了相对的独立地位,对其人身的绝对支配逐渐被废弃。
及至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封建经济基础形成,社会中个人的等级地位发生了变化。
奴隶已由被否定了权利义务的客体变为享有一部分权利义务主体的农奴(农民)。
这一时期,各大主要宗教形成。
其中影响广泛的基督教通过宣传人由神创造,因而在神面前人是平等的,由此确立了人类尊严的思想。
教会法在对罗马法重新解释后,注入更多平等和个人自由意志的理念。
教会契约法在承认承诺之效力的基础上发展出/压迫性交易的违反良心0时的规则以及/违反市场规范行为的不公平竞争0时的规则。
À教会财产法通过/恢复原状规则0否认自力救济的合理性。
在婚姻继承方面,遗嘱被看成一种意志行为,婚姻被视为一项契约,从而一定程度地将个人意志引入家庭财产领域,并发展出错误、胁迫、诈欺等重要概念。
教会法还反对奴隶制度,认为一个基督徒以另一个基督徒为奴隶是一项罪恶。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基督教的平等精神和对个人自由意志的重视。
然而这种思想却无法在世俗社会和封建法中得以实现,世俗法上的个人依然是不平等的。
在封建身份制的社会秩序中,得到尊重的只是宗教和道德意义上的人类尊重。
故总体而言,18世纪以前的社会是一个身份制社会,人们在私法上的地位主要由其在社会中的身份决定,贵族、平民、农奴在获得财产特别是像土地那样的财产上的权利大不相同,在人身权利上也差距悬殊。
此外,性别、职业团体、宗教的共同体等因素也起到一定影响。
人格权是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并以独立人格的人格利益为客体。
一旦个人不再是权利客体而成为权利主体,不再是家族权支配的对象,不再受身份的束缚,而是具有自主人格的个人,则人格权就具备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