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曲霉的次级产物的提纯

黑曲霉的次级产物的提纯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07生物工程实验课题:利用黑曲霉生产柠檬酸的实验设计方案设计成员:万纹纹王磊陈晨夏柱宝指导老师:高翔利用黑曲霉生产柠檬酸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步骤: 筛选 → 诱变 → 培养基条件 → 发酵→ 产品分离纯化 一、 菌种的筛选:1、 土壤采样:采样人: 万纹纹 王磊 陈晨 夏柱宝 采样时间:采样地点: 环境条件:用取样铲,将表层5cm 左右的浮土除去,取5~25cm 处的土样10~25g ,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内扎好。

应在三处不同的地点进行采样,将采集好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备用。

2、 倒平板: 将PDA 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5-60℃倒平板15皿。

PDA 培养基配方:马铃薯 200g 蔗糖 20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自然3、 制备土壤稀释液:各称土样10g ,迅速倒入带玻璃珠的90mL 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玻璃珠用量以充满瓶底力最好),振荡约20min ,使土样充分打散,用一支1ml 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 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 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在用无菌吸管从此试管中吸取1ml 加入另一盛有9ml 无菌水的试管里,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制成110-、210-、310-、410-、510-、610-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4、 涂布:将倒好平板的底面用记号笔标上410-、510-和610-三种稀释度,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410-、510-和610-三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ml 对号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用无菌玻璃涂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室温静置5-10min ,使菌液吸附进培养基。

5、 培养: 将涂布好的平板倒置于35℃的培养箱中培养3-5d.6、 挑菌落:黑曲霉形态特征: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由白色逐渐变至棕色。

孢子区域为黑色,菌落呈绒毛状,边缘不整齐,菌丝有隔膜和分枝,是多细胞的菌丝体,无色或有色,有足细胞,顶囊生成1层或2层小梗,小梗顶端产生一串串分生孢子。

用灭菌后的接种环在单个菌落上挑取少许要分离的细胞,接种到PDA 培养基的斜面上。

置于35℃的培养箱中培养,待菌苔长出后观察其特征是否一致。

7、 划线分离: 用灭菌后的接种环挑取斜面培养基上的菌落在培养皿中划线。

此步需要9个培养皿。

(注意:接种的过程最好在接种箱内进行。

)将已划线的培养皿置于35℃的培养箱中培养3-5d 。

观察菌落特征是否一致。

8、 镜检:在载玻片上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边缘挑取少量已产孢子的霉菌菌丝,先置于50%乙醇中浸一下以洗去脱落的孢子,再放在载玻片上的染液中,用解剖针小心地将菌丝分散开。

盖上盖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观察。

检查是否为单一的微生物。

若发现有杂菌,需要再一次进行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仪器用具: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镊子,50%乙醇及显微镜等)9、 制备母斜面:用灭菌的接种环将三种划线平板中的纯种黑曲霉接种到斜面上,作为母斜面,35℃培养,备用。

10、产酸能力的检测: 将培养基50ml 分装到250ml 三角瓶内,灭菌后接入斜面孢子2环,于30~33℃培养。

旋转式摇床的转速为300r/min ,往复式摇床振幅6cm ,频率为120次/min 。

发酵4~6d ,取发酵液1ml ,用0.1mol/LNaOH 滴定其酸度,对产酸高者进一步纸层析或五溴丙酮法测定柠檬酸含量,将产柠檬酸高的菌株保藏下来。

(要求对三个母斜面都进行检测。

)二、诱变育种:1、菌悬液的制备经过筛选的具有高产酸能力的斜面菌种培养3~4d 后,用生理盐水将孢子洗下,接到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振荡4~5h ,使孢子活化萌发,离心分离,用pH6.0的Tris 缓冲液或磷酸盐缓冲液对孢子洗涤1次。

再以同样的缓冲液将孢子从离心管中洗出转到小三角瓶里,用玻璃珠振荡打散,使孢子成为单孢子,然后通过一层宣纸或脱脂棉过滤,制成单孢子悬浮液,并调整到孢子浓度为710个/ml 。

2、诱变处理常用诱变剂及方法有γ射线、高温、亚硝基胍、紫外线、X 射线、快中子、亚硝基甲基脲和硫酸二乙酯等。

(注意诱变剂的剂量、诱变处理的pH 、温度和时间)将孢子悬浮液和亚硝基胍或其它诱变剂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在26~28℃下作用2~3h ,分离离心,再反复用缓冲液或生理盐水洗孢子10次以上,最后用生理盐水恢复到孢子悬浮液原体积。

稀释410~510倍,取0.1ml 涂平板,按变色圈法挑选菌落。

(或使用UV 照射,取5ml 孢子悬浮液置于直径6cm 的培养皿中,开盖照射,时间不少于10~20s ,也不长于10~20min ) 3、变异株的筛选①、形态筛选:凡是小菌落、边缘整齐、孢子蕙大而稀疏、液体培养能形成菌球体、菌落颜色变浅者,极可能是高产菌株。

②、指示剂显色法:跟上述柠檬酸生产菌株的分离、筛选中的指示剂显色法相同。

③、透明圈法:在培养剂中加3CaCO 2%,菌落形成后,产生的酸会与3CaCO 反应形成明显的透明圈,其中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株可能是高产菌株。

4、、产酸能力的检测: 将培养基50ml 分装到250ml 三角瓶内,灭菌后接入变异后的菌株2环,于30~33℃培养。

旋转式摇床的转速为300r/min ,往复式摇床振幅6cm ,频率为120次/min 。

发酵4~6d ,取发酵液1ml ,用0.1mol/LNaOH 滴定其酸度,对产酸大幅提高的变异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5、突变菌株的保藏:斜面传代法,将突变株接入斜面,在30℃下培养3~5d ,然后置于4~5℃冰箱中保藏,最长可保藏3~4个月。

三、 培养基条件:本实验采用液体发酵培养,培养基配方如下:土豆 200g (煮汁) 蔗糖 100g NH4NO3 2.0g KCI 0.15gMgSO4 0.25g水1000mlPH 5分装:每瓶100ml;棉塞或8层纱布;0.08Mpa,20min。

四、发酵:1、柠檬酸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方法①、第一级扩大培养,斜面培养,确认所制成的斜面无杂菌污染后,接入黑曲霉孢子悬液0.1ml,于32℃培养4~5d。

②、第二级扩大培养,有琼脂固体培养和液体表面培养两种方法,前者与斜面培养基组成相同,后者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时,500ml茄子瓶装80ml琼脂培养基,250ml茄子瓶装50ml琼脂培养基。

灭菌后摆成斜面,凝固后的斜面置37℃下培养2d,确认无杂菌污染即可使用;液体培养时,将液体培养基装入三角瓶中使液层深度达4~5cm,于100kPa 下湿热灭菌15min,按无菌操作,培养温度32℃。

液体表面培养需7~10d,琼脂固体培养需6~7d。

③、第三级扩大培养,琼脂固体培养基与斜面培养基相同,液体培养基与第二级扩大培养所需用液体培养基相同。

当进行液体表面培养时,可在1000ml或2000ml三角瓶中进行,液体培养在容器中的液层深度为4~5cm。

采取固体表面培养时,则将含琼脂的培养基放入广口容器中,培养层厚度达到4~5cm,用8层纱布封扎容器口,灭菌,冷却凝固后即可用来接种。

2、柠檬酸深层发酵1、操作步骤在发酵罐内装有35℃、已经液化处理过的薯干粉液化液,装液量为罐体积的85%,还原糖含量18%。

将种子罐中已培养到小球状菌丝体的三级种子液倒入发酵罐内,接种量为10%。

罐压为0.1MPa,发酵18h前的通风量为0.08~0.1m³/h,在18~30h时,通风量调整为0.12 m³/h,30h后升高到0.15m³/h。

200rpm,28℃;接种后每24h取样测定、记录发酵液pH。

发酵将近4d。

在发酵0~40h左右时,应将发酵液的pH控制在3.6~4.0,当发酵进入60h左右时,则应将发酵液pH控制在2.5以下。

当发酵液残糖在0.2~0.5%,酸度不在上升时,发酵即结束。

发酵进行到24~28h,以每毫升发酵液添加5~10g的量往发酵液中加入灭过菌的碳酸钙,,让发酵液pH维持在2.5~2.8,这对生物合成柠檬酸是十分有利的。

使用硝酸铵作为氮源,对培养基的pH几乎不产生影响。

3、酸度测定酸度—是指100ml发酵液所含柠檬酸的克数。

方法:取发酵液滤液或离心液1ml,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429~0.1430mol/L标准NaOH 溶液滴定至淡粉红色,所消耗的NaOH毫升数即为发酵液酸度。

4、发酵条件控制:柠檬酸的发酵因菌种、工艺、原料而异,但在发酵过程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温度、通风量及pH值等条件。

①、温度:一般认为,黑曲霉适合在28~30℃时产酸。

温度过高会导致菌体大量繁殖,糖被大量消耗以致产酸降低,同时还生成较多的草酸和葡萄糖酸;温度过低则发酵时间延长。

②、pH要求:微生物生成柠檬酸要求低pH,最适pH为2~4,这不仅有利于生成柠檬酸,减少草酸等杂酸的形成,同时可避免杂菌的污染。

③、溶氧量:柠檬酸发酵要求较强的通风条件,有利于在发酵液中维持一定的溶解氧量。

通风和搅拌是增加培养基内溶解氧的主要方法。

随着菌体生成,发酵液中的溶解氧会逐渐降低,从而抑制了柠檬酸的合成。

采用增加空气流速及搅拌速度的方法,使培养液中溶解氧达到60%饱和度对产酸有利。

柠檬酸生成和菌体形态有密切关系,若发酵后期形成正常的菌球体,有利于降低发酵液粘度而增加溶解氧,因而产酸就高;若出现异状菌丝体,而且菌体大量繁殖,造成溶解氧降低,使产酸迅速下降。

④、其它因素:发酵液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对柠檬酸的合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过量的金属离子引起产酸率的降低, 由于铁离子能刺激乌头酸水合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柠檬酸的积累。

柠檬酸发酵用的糖蜜原料,因含有大量金属离子,必须应用离子交换法或添加亚铁氰化钾脱铁方能使用。

然而微量的锌、铜离子又可以促进产酸。

五、产品的分离纯化:实验材料:CaCO3(或CaO)、稀硫酸、活性炭、烧杯、蒸发皿、纱布、离心机、过滤漏斗、石棉网、玻璃棒、pH试纸、)1、柠檬酸的分离a.发酵液经2~4层纱布过滤(如需要可再用滤纸过滤一次)或经离心(菌丝球很小的过滤太慢)取滤液b.加热至70℃,慢慢加入适量CaCO3(或CaO),中和至pH6.0~6.5;c.过滤得柠檬酸钙。

d.向所得的柠檬酸钙中加入稀硫酸使柠檬酸钙溶解,得到柠檬酸和硫酸钙沉淀。

进行过滤,得到柠檬酸溶液。

2、柠檬酸的纯化将稀释的柠檬酸溶液用活性炭脱色,并蒸发形成柠檬酸结晶。

通过离心回收晶体,然后干燥并包装。

附:PDA培养基的制备1、将马铃署去皮,切成约2cm2 的小块,放入1500mL 的烧杯中煮沸30min,注意用玻棒搅拌以防糊底,然后用双层布过滤,取其滤液加蔗糖,再补足至1000mL,自然pH。

调pH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

应注意pH 值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浓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