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

吉林

调查报告:家乡十年新变化——吉林学院:农学院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姓名:曹菁菊学号:20104013024吉林①吉林,女真语(满语)吉林乌拉,汉译为沿江的土地(或说大城)。

本指吉林一城之地,后用来指代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周围,号称大吉林。

在清代1683年之前指代除辽宁外整个亚州东北部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在内广阔的东北亚海岸线。

②省名,详见本词[1]条。

吉林省(英文名:Jilin Province,韦氏拼音:Kirin),省会:长春③市名,详见吉林市词④人名,详见本词条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清朝后期前的吉林管辖占外东北大部分的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

现在的吉林不是原来的吉林,那吉林风景图集(2)(12张)时的吉林还有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那时中国最大的岛屿库页岛和现在鄂霍茨克海、日本海的海洋资源和出海口,那时本来的吉林的面积大概是100万平方公里,大大超过1860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后龟缩到黑龙江南部的后来的吉林的面积几倍。

清朝初年,1653年设置宁古塔将军(宁古塔,为清代吉林“六城”之一),设置将军辖区,管理吉林地区的军事、行政、民政等,是为"吉林"之名作为省级建制之始[2]。

自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城,改称吉林将军,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省境中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以及外兴安岭以东以北的广阔地区。

但吉林地区很早就纳入中国地方建制了,在中国辽朝时期就已经全部纳入中国,在金朝、中国元朝、明朝都纳入中国版图。

在元朝时属元朝的辽阳行省,在明朝属努尔干都司及明朝东北卫所,在汉朝就已经设置郡县,唐朝设置都护府。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将军辖区改为吉林省,吉林改为省建制,省会设在吉林城,辖区跨今吉、黑两省大部分地区,清政府设立吉林将军辖区管理外东北大部分。

俄国沙皇强迫中国清政府分别于1858年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强占了中国外东北-黑龙江北、乌苏里江东、库页岛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还失去了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的海洋资源和出海口,此后的吉林龟缩到黑龙江南部。

1954年区域调整后的吉林省位于松辽平原中部,东北连黑龙江省,西南接辽宁省,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东南有图们江、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半岛相隔。

清朝后期前的大吉林松花江是东北的主要大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西北,是省内最大的河流。

其流域为东北平原腹地,沃野千里。

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中游可以通航;沿江更是重要的工农业区。

松花江带来的冲积土形成松辽平原,自该省中部延伸向西部,与黑龙江的松嫩平原和辽宁的辽河平原相接。

长白山脉在省境东南部连绵起伏,一直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

主峰白头山海拔二千七百多米,是中国东北部最高山峰。

白头山四周有众多火山遗址,长白山天池(火山堰塞湖)便是遗址之一。

长白山脉的熔岩高原为茂林覆盖,植被范围从海拔六百多米伸展至一千八百多米,是中国植被较好的林区之一。

长白山气候湿润,全年降雨量达一千多毫米,其中以山上的降雨量较多,较山下多一倍;山上的溶雪期则比山下迟两个月。

山区的冬季长达七个月。

吉林省因位于北纬四十一度以北,严冬来得早。

降雪期由十月至翌年四月,长达七个月。

在吉林出现的树挂(即雾凇),也始于十月至翌年三月,不过树挂以“数九寒天”(即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时最壮观。

省会长春为全省的交通枢纽,以铁路干线为主,贯通全省各地。

京哈线(北京至哈尔滨,途经长春)纵贯南北;长白线(长春至白城,远至内蒙古阿尔山)和长图线(长春至图们市,衔接牡图线至牡丹江)横贯东西;此外,尚有沈吉线(沈阳至吉林)、吉舒和拉滨线(吉林至哈尔滨)、平齐线(四平至齐齐哈尔)、四梅线(四平到梅河口)、梅集线(梅河口至集安)、浑湾线(通化至白河)等。

航空线由长春和吉林市通航全国各大城市。

省内的公路网也非常完善。

内河航运遇以松花江为主要航道。

资源物产吉林省地形地貌大致是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沉降,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类型。

分为四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冲积、洪积台地平原,西部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

吉林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有18条,主要大河是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较大的湖泊有长白山天池、松花湖、月亮湖、大布苏泡、查干湖、波罗泡。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月均温约-18℃,7月均温20℃。

全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全省平均400~900毫米。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02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456.46万千瓦,理论发电能力为399.86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为500.81万千瓦,发电量为129.15亿千瓦时,耕地面积399.91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3%。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66.6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4%。

森林覆盖率为38.8%。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为7.1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六位。

林业资源丰富,有红松、云杉、落叶松、臭松、樟子松、油松、赤松、水曲柳、柞树、椴树、榆树、白桦、色树、枫桦、山杨、胡桃楸等树种。

吉林有72种矿产。

油母页岩探明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列全国第一;石油居全国第八;镍居全国第三;钼储量占全国20%,居第二;金居全国第四位;冰洲石储量占全国的32%,列全国第二位;镓储量占全国的22%,居第二位;铼储量居全国第三;伴生硫储量居全国第二;石墨居全国第四。

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小麦、薯类;主要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烟草;主要特产有人参和其他中草药。

1984年,木材产量为633.4万立方米。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野生动物有1100多种;野生植物2700余种。

特产有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吉林省有各种鱼类105种,珍贵鱼类有七鳃鳗、大麻哈鱼、孟苏大麻哈鱼、石川哲罗鱼、细鳞鱼、红点鲑、茴鱼、池沼公鱼、狗鱼、滩头急和江鳕等。

经济建设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203.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80.50亿元,增长 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91.96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30.72亿元,增长12.7%。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6319元/人,增长13.1%。

三次产业比例为13.6:48.5:3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59.4%、37.9%。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845.20亿元,增长30.2%。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22.77亿元,增长31.8%,增幅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

全年税收收入311.10亿元,增长31.0%。

其中,企业所得税42.57亿元,增长44.7%。

税收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6%,下降0.4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180.12亿元,增长33.5%,增幅高于上年10.5个百分点。

其中教育支出188.03亿元,增长3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0.25亿元,增长29.7%;医疗卫生支出59.52亿元,增长40.7%;环境保护支出45.61亿元,增长89.8%;交通运输支出29.30亿元,增长24.7%。

2009年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487.08亿元,增长15.2%。

其中全年完成税收收入361.10亿元,增长16.1%,其中实现企业所得税49.19亿元,增长15.5%。

税收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4.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479.21亿元,增长25.3%。

其中:教育支出216.99亿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0.44亿元,增长25.3%;医疗卫生支出107.43亿元,增长80.4%;环境保护支出49.48亿元,增长8.5%;交通运输支出57.66亿元,增长96.8%。

截至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739.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460.7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3%。

全省人口出生率为6.69‰,比上年提高0.1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74‰,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95‰,比上年提高0.34个千分点。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6.27元,同比增长9.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914.44元,增长12.1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6元,增长 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2.90元,增长13.4%。

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3.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5.13%。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68平方米,同比增加0.7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79平方米,增加0.86平方米。

截至2009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4.2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5%。

其中参保职工为383.16万人,增长3.6%;参保离退休人员为171.09万人。

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42.81万人,增长32.6%。

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486.41万人,增长7.9%;城镇居民为756.40万人,增长55.5%。

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1.45万人,增长 3.3%。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2.15万人,增长15.8%。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9.93万人,增长27.2%。

地理概况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

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

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东南接白山市,与东南通化市毗邻。

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吉林市有"远迎长白,近绕松花"的形势。

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江河的侵蚀、剥蚀和堆积,形成了中山山区--低山丘陵区--峡谷湖泊区--河谷平原区的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地理景观。

中山山区,位于吉林地区中、东部和东南部,是全市主要林区和特产区域。

南有长白山地龙岗山脉,档南有龙岗山脉的余脉富尔岭,东北部和呼兰岭。

松花湖东有老爷岭,湖西有摩天岭、南楼山、肇大鸡山,皆为中山山群。

山区中有1000米以上高峰110座。

最高山峰南楼山,海拔1404.8米。

低山丘陵区,分布在蛟河、桦甸和舒兰市、永吉县的中部。

山岭海拔300400米,少数山峰高600-700米,是开发较早的区域。

森林已经逐渐减退。

除占地1748平方公里的吉林市城区外,蓁区域是全省重要的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及工矿区。

峡谷湖泊区,分布在丰满电站大坝到白山水库上游金银别的沿湖、沿区区域,是丰满、红石、白山三大梯级电站建成后形成的地貌区域,环境幽美,景色状观,是大有前途的能源、特产、渔业、旅游综合性经济开区和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经济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