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儿童_青少年情绪问题的认识与处理
儿童_青少年情绪问题的认识与处理
在壓力事件發生後六個月才出現症狀者, 屬於延遲發作型。
兒童及青少年對壓力的反應模式 會隨年齡而有所不同
學齡前兒童的臨床反應
哭泣 怕黑或夜晚 害怕獨處 黏著父母 尿床或大小便失禁 日常行為退化:吸手指頭、咬指甲 作惡夢 焦躁不安 混亂 活動量變小
學齡兒童的臨床反應
身體抱怨 憂鬱、害怕 無力感 睡眠問題 作惡夢 攻擊行為 混亂 退縮 注意力不集中 學業表現變差、拒學
以立即性處理、短期性處理為原則,必要 時再安排後續處理。
治療
一般治療原則
緊急介入
建立支持性的關係,提供必要的資源,減 少負向反應的產生,增加正向的因應技巧。
協助當事人瞭解他們對於創傷事件的反應 是正常的。
降低當事人的逃避行為。 重新賦予創傷事件的意義。
一般治療原則
復原的基本歷程
心理社會因素
創傷後之脆弱因子或危險因子
創傷產生後出現解離症狀會增加 PTSD 的機率,這些解離症狀與想要將創傷 記憶排除有關。
PTSD 的衡鑑
行為觀察法 結構式晤談法 量表及問卷調查法
行為觀察法
直接與當事人互動並進行觀察 由主要照顧者或相關重要他人提供觀
察資料
結構式晤談法
由臨床工作者直接以某種特定架構和 當事人晤談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0 6:10:59 06:10:5 906:10 11/17/2 020 6:10:59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1706 :10:590 6:10No v-2017 -Nov-2 0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06:10:5906:10:5 906:10 Tuesday , November 17, 2020
與創傷事件相似或具有象徵性暗示,無論是內 在或外在的刺激,也會引起強烈的心理痛苦和 緊張的情緒。
與創傷事件相似或具有象徵性暗示,無論是內 在或外在的刺激,也會引起生理上的強烈反應。
持續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刺激,一般反 應出現僵化或麻木,此種反應在創傷事件 發生之前從未出現過,而且有下列情況中 的三種以上:
學習理論
透過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學習而來:創傷情境導致害怕反應。
透過操作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 學習而來:逃避壓力情境,以達到減 低害怕的目的。
心理社會因素
創傷反應前之脆弱因子或危險因子
四分之一兒童期有過創傷經驗 具有反社會、妄想、依賴型的人格特質 不當的支持系統 具有遺傳精神病史 目前存有壓力事件 目前酗酒
量表及問卷調查法
評估症狀是否出現 評估症狀出現的次數、頻率 同時評估症狀的頻率和強度
量表及問卷調查法
國外工具
Child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 Index (CPTS-RI) (Frederick et al, 1992)
Childhood PTSD Interview (Fletcher, 1991) Parent Report of the Child’s Reaction to
校園內的輔導策略
給他(她)跟其他學生同等機會去從事相 關的活動和作業,維持學校生活的正常化。
結合家庭、學校、醫療及相關社會資源, 提供必要的資訊和實質的協助。
結論
踏实,奋斗,坚持,专业,努力成就 未来。2 0.11.17 20.11.1 7Tuesd ay , November 17, 2020
創傷後壓力症 (PTSD) 的處理
處理
一般處理原則 (三級預防的概念)
發現目標族群,主動篩選出可能的個案 提供預防性處置,減少進一步發展出創
傷後壓力疾患的可能性 施以必要的介入,減低 PTSD 的衝擊
治療
一般治療原則
早期介入
最佳時機是經驗創傷事件之後,但還沒有 發展成為創傷後壓力疾患之前。
不可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20.11.17 20.11.1 706:10:5906:1 0:59No vember 17,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1 月17日 上午6时 10分20 .11.172 0.11.17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 020年1 1月17 日星期 二上午6 时10分 59秒06 :10:592 0.11.17
經驗分享團體
經驗分享團體 (debriefing group) 通常在 災難發生後 24~72 小時內進行
需持續追蹤 主要功能
減輕創傷對受難者的深層情緒影響 提供情緒支持及正向回饋
行為治療
原則:降低害怕等負面反應,增加更 好的因應行為
方法:
系統減敏感法 / 放鬆訓練 逐步暴露 洪水法
建立安全感 ↓
重建創傷故事 ↓
恢復當事人與社會的聯繫
治療
治療理論與方法
藥物治療 經驗分享團體 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家族治療 其他療法
藥物治療
若出現過度興奮(如:坐立難安、躁動), 可暫時給予抗焦慮劑或其他精神藥物。
若持續失眠,可考慮給予安眠藥。 若出現極度憂鬱,可考慮給予抗憂鬱劑。
PTSD 的臨床診斷
PTSD 的診斷 (DSM-Ⅳ)
曾經暴露在創傷事件中,而且具備下列兩 種情況:
親身經驗、親眼目擊,或是面對過死亡與重傷 的事件、死亡與重傷的威脅,或是身體健康的 損壞。這種創傷事件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也 可能發生在別人身上。
產生強烈的恐懼、震驚和無助的感覺。孩子可 能表現出暴躁或手足無措的行為。
設法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思考、感受或談論 設法逃避引起創傷回憶的活動、地點或人物。 無法想起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
對重要活動喪失興趣或很少參與。 感覺與別人漠不相干或逐漸疏遠。 情感的範圍縮小,例如: 不再有愛心和熱心的
表現、無法再愛。 感到前途已黯淡或喪失人生重大的期望,例如
不在乎學校功課的好壞、不想再升學、不想結 婚、不想再有一番事業或正常壽命。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 1720.1 1.1706:1006:10 :5906:1 0:59No v-20
务实,奋斗,成就,成功。2020年11 月17日 星期二6 时10分 59秒T uesday , November 17, 2020
抓住每一次机会不能轻易流失,这样 我们才 能真正 强大。2 0.11.17 2020年 11月17 日星期 二6时1 0分59 秒20.11. 17
症狀會隨時間變動
可完全恢復: 約 30~40% 持續有輕微症狀: 約 40% 有中等症狀: 約 20% 症狀不變或惡化: 約 10%。
與其他疾病共病:憂鬱症、焦慮症
PTSD 的衝擊影響因素
兒童、青少年的發展水準 對家人反應的知覺 直接暴露於災難事件的程度
PTSD 的預後
預後佳的影響因素:
對環境的反應持續處在高度警戒的狀態, 這種狀態在創傷事件發生之前並沒有出現, 症狀包括下列情況中的兩種以上:
很難入睡或經常醒來。 暴躁或容易大發脾氣。 很難集中注意力。 過份警覺。 過份的驚嚇反應。
症狀出現的期間有一個月以上。 情緒的困擾嚴重妨礙社會關係、功課以及
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
創傷經驗不斷地被再度體驗,反覆產生痛 苦、緊張而且有干擾性的回憶。這種回憶 包括想像、思考或是知覺。對兒童來說, 創傷事件的過程和內容可能反覆地在遊戲 中呈現。
一再夢見痛苦的回憶。 年幼的孩子可能會作惡夢,但不見得有實質或 與創傷事件相關的內容。
感覺到或表現出來好像創傷事件在重演。例如 過去的體驗再度出現,有幻覺、幻念或是事件 的倒敘,幼小兒童可能會重新扮演創傷事件。
仔細觀察學生的行為反應,有特殊異常行 為表現應加以注意和瞭解。
盡量提供安全感,讓他(她)覺得老師是 可以信賴的人。
盡量不要讓學生落單,提供實際的安全防 護及心理支持。
校園內的輔導策略
鼓勵他(她)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藉由遊 戲或活動得到情緒的抒解和恢復的力量。
假如學生願意的話,鼓勵他們以遊戲、畫 圖、語言、文字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經驗, 或讓有同樣經驗的人組成小團體;如果不 願意則不要勉強,以免讓他們更害怕。
創傷事件
重大人為意外傷害
車禍 空難 戰爭
…...
創傷事件
暴力、虐待、性侵害等事件 重要他人經歷創傷事件
PTSD 典型的臨床症狀
緊張壓力的來源 (stressor) 一再重覆創傷經驗 (re-experience) 害怕與逃避 (avoidance) 過度警醒 (hyper-arousal)
症狀快速發作 持續時間短於6個月 病前功能好 社會支持強 無其他物質濫用或精神病史
可能病因
生物性因素 心理動力因素 學習理論 心理社會因素
生物性因素
遺傳 神經生理 先天氣質
心理動力因素
創傷使先前靜止但沒有解決的衝突再 次呈現。
創傷事件的記憶導致痛苦,使個體在 意識層面想要抑制(如:麻木或轉移 注意)創傷事件,而形成更多衝突。
兒童/青少年情緒問題的認識與處理 — 創傷後壓力症 (PTSD)
李筱蓉 臨床心理師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創傷後壓力症 (PTSD) 的認識
創傷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創傷通常是在無法預期的情況下突然發生,是在日 常經驗的範圍之外,會帶給個體震驚的感受,並失 去控制感。
創傷事件
重大天然災害
地震 土石流 風災 水災…...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1月 上午6时 10分20 .11.170 6:10No vember 17, 2020
重规矩,严要求,少危险。2020年11 月17日 星期二6 时10分 59秒06 :10:591 7 Novem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6时10 分59秒 上午6 时10分0 6:10:59 20.1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