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国内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国内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广大,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比于目前的互联网,有两点明显的不足:1、统一标准物联网其实就是利用物体上的传感器和嵌入式芯片,将物质的信息传递出去或接收进来,通过传感网络实现本地处理,并联入到互联网中去。

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传感网络之间的信息解读,所以必需有一套统一的技术协议与标准,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互联上,而不是传感器本身的技术协议。

现在很多所谓的物联网标准,实际上还是将物联网作为一种独立的工业网络来看待的具体技术标准,而应对互联需要的技术协议,才是真正实现物联网的关键。

2、安全、隐私在物联网中所有“事物”都连接到全球网络,彼此间相互通信,这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可信度,认证,以及事物所感知或交换到的数据的融合。

人和事物的隐私应该得到有效保障,以防止未授权的识别和攻击。

安全与隐私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问题,不论是物联网还是其他技术,都是面临这两个问题。

因此,不仅要从物联网内部的技术上做出一定的控制,而且要从外部的法规环境上作出一定的司法解释和制度完善。

国内物联网也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

2010年1 月,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无锡挂牌成立,同月,无锡
物联网基地毫无争议地出现在由工信部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准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

2009 年8 月7 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并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同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方案。

财政部日前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及应用活动。

资金支持范围包括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两种支持方式。

[1] 要加快物联网发展,需要解决新技术应用、高成本供给与小规模需求对接等问题。

然而,这样的规模并非政府简单扶持就能一蹴而就。

业内人士明白,就目前国内的物联网产业基础而言,芯片、传感器、云服务等关键环节大都需要“从头开始”,系统集成等环节并非产业关键,培育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并非易事。

而且与聚光灯下的无锡不同,在更多地方,物联网依然是一块需要争抢的“香饽饽”,比如在上海这个一度被一些业内人士戏称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城市。

在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后,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风投资金扎堆无锡,上海只能旁观。

在上海,物联网并未被排入最优先序列,但在无锡等长三角的二线城市,它却早已成为地方投资下重注、被视作赶超希望的“一号工程”。

通过物联网,跨国巨头们已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强大的威胁,传统的经济和安全边界正被悄然颠覆。

IBM 力推的“智慧地球” 在中国形势大好,无论地方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从去年的观望转向“砸钱”实施。

对于“智慧地球”在中国的火热,业界普遍认为,在芯片、传感器、云计算等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中国还远远落后,部分领域甚至未实现“零的突破”。

而且,直到现在,物联网仍不成熟,缺少商业模式,安全机制更屡被业内人士质疑,如果现在就规模化物联网,占便宜的还是外资巨头。

美国正试图用其信息网络技术,控制各国的经济,所以必须警惕“智慧地球”。

中国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以抢占主动权。

必须发展物联网以应对国际威胁,但如果在不成熟的现阶段贸然推广,也可能将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拖入深渊。

这必然需要合理规划,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2] 目前,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不在中国,国内发展越快,最后越容易给外国人准备一个大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地球”核心是基于传感的物联网络和云计算,通过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上大量设立传感器,捕捉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入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发出智慧指令,再反馈到基础设施和制造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中国,无线传感领域的研究,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就已经开始,2004年开始在军民两个领域展开标准化研究工作,2009 年以来开始积极推进产业化。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

3 个月之后,在“让科技引领中国持续发展”讲话中,温家宝再次明确,物联网为五大重点扶持的新型科技领域之一。

自此,物联网产业化迅速升温。

三大运营商、广
电、国家电网乃至产业链多家企业,及上海、无锡、苏州、嘉兴、重庆等地纷纷出台各自的规划或战略,甚至以物联网为概念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在资本市场上一路高涨。

然而,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不在中国,发展越快,最后越容易给外国人准备一个大市场。

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做了很多应用,但其中的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基本上都是进口国外厂商产品,真正自己核心知识产权的东西并不多,做集成的多,原创的少。

在传感器领域,基本上都是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少数几家厂商,也大多是在国外的芯片基础上加工,在操作系统、中间件、云存储、云计算等各个环节,中国厂商都居下风,现在的应用很多都是用外资的产品。

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一、规范物联网标准,抓住机遇,加快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对于在顶级层面,要在国际上积极参与物联网的概念设计、框架规划、标准制定工作,掌握物联网的顶层话语权。

要组建专业研究中心,重点对物联网高度跟踪,对社会需求进行探索,并对中国以及国际物联网的对接进行前瞻性研究。

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应慎重采用类似于“形象工程”的标准,严防少数地方政府,在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下,务虚冒进,最后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提供持续动力而不了了之,造成资源浪费,误国误民。

同时,还需在基础层面进行切入,重点抓对商业模式的创新,着重利用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作用,求真务实,探
索游刃有余地调配各种性质资本投资之路,建立新的服务业态。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