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2005年《微生物学》期末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8分)1、L型细菌2、菌落3、鉴别性培养基4、发酵5、基因突变6、BOD5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繁殖是放线菌的主要繁殖方式。
3、分生孢子梗状如扫帚是__________的重要分类特征。
4、病毒粒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5、烟草花叶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对称体制的典型代表。
6、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温和噬菌体的3种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游离态。
8、微生物的6大营养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
9、在营养物质运输中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照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作分类,培养基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1、筛选营养缺陷型的四个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根据下图中五类对氧关系不同的微生物在半固体琼脂柱中的生长状态,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并改错(每题1分,共计5分,在括号内对的划“√”,错的划“×”)1、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
()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5、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四、选择题(每题0.5分,共计5分)1、属于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部分为()A、细胞壁B、芽孢C、细胞膜D、原生质2、下列微生物中能通过细菌滤器,并营专性寄生的是()A、苏云金杆菌B、蛭弧菌C、衣原体D、立克次氏体3、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A、50%B、75%C、30%D、95%4、G__细菌(如E.coli)的鞭毛基体包括4个环形结构:()环与细胞壁外膜相连,()环与肽聚糖层连接,()环处于壁膜间隙,()环处于细胞质膜上。
()A、L,P,S,MB、L,M,P,SC、L,S,P,MD、L,P,M,S5、酵母菌的细胞壁主要含()A、肽聚糖和甘露聚糖B、葡聚糖和脂多糖C、几丁质和纤维素D、葡聚糖和甘露聚糖6、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A、巴氏消毒B、干热灭菌C、间歇灭菌D、高压蒸汽灭菌7、以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微生物是()A、细菌B、酵母菌C、霉菌D、病毒8、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的。
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A、寄生关系B、捕食关系C、特异性拮抗关系D、非特异性拮抗关系9、土壤中三大类群体微生物以数量排序为()A、细菌>放线菌>真菌B、细菌>真菌>放线菌C、放线菌>细菌>真菌D、真菌>细菌>放线菌10、地衣是微生物间的()A、竞争关系B、共生关系C、互生关系D、寄生关系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15分)1、什么是质粒?其特点是什么?2、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有哪些?3、简述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步骤。
六、问答题(每题9 分,共计27 分)1、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及机理。
2、比较四大类常见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菌体和菌落特征的异同点。
3、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哪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有何特点、处于此期的微生物有何应用?答案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8分)1、L型细菌:严格地说,专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的菌株。
2、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内部,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迅速生长繁殖。
结果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并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
3、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4、发酵: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5、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称为基因突变,其发生变化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或狭义的突变。
6、BOD5:即“生化需氧量”或“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一般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有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的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mg/L)。
BOD的测定条件一般规定在20℃下5昼夜,故常用BOD5符号表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巴斯德2、孢子3、青霉属4、核衣壳。
5、螺旋对称。
6、吸附、侵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7、整合态、营养态。
8、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9、主动运送和基团移位。
10、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11、诱变剂处理、淘汰野生型、检出缺陷型、鉴定缺陷型。
12、(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菌、(专性)厌氧菌、微好氧菌。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5分,在括号内对的划“√”,错的划“×”)1、×2、√3、×4、√5、×四、选择题(每题0.5分,共计5分)1、B2、C3、B4、A5、D6、A7、B8、C9、A10、B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15分)1、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
其特点:①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所构成,分子量较细菌染色体小。
②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有很多个质粒。
③质粒可以从菌体内自行消失,也可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将其消除或抑制;没有质粒的细菌,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从具有质粒的细菌中获得,但不能自发产生。
④质粒存在与否,无损于细菌生存。
但是,许多次生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色素等的产生、以至芽孢的形成,均受质粒的控制。
⑤质粒既能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也可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携带的外源DNA片段共同复制增殖;它可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单独转移,也可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转移。
质粒已成为遗传工程中重要的运载工具之一。
2、①控制菌种传代次数;②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③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移种传代;④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⑤讲究菌种选育技术;⑥定期进行分离纯化。
3、配制培养基的原则:①目的明确;②营养协调;③理化适宜;④经济节约。
配制培养基的步骤:原料称量、溶解(加琼脂)→(过滤)→定容→调pH→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摆斜面)→无菌检查六、问答题(每题9分,共计27分)1、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红色染料复染4步;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差异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化学组分不同。
通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
G+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交联紧密,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层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的G+细菌细胞壁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蓝紫色。
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层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将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
因此,通过乙醇脱色,细胞又呈现无色。
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获得了新的颜色——红色,而G+ 细菌则仍呈蓝紫色(实为紫中带红)。
2、3、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4个时期。
指数期的特点是:①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因而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代时(generation time,G,又称世代时间或增代时间)或原生质增加一倍所需的倍增时间最短;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故菌体各部分的成分十分均匀;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指数期的微生物具有整个群体的生理特性较一致、细胞各成分平衡增长和生长速率恒定等优点,是用作代谢、生理等研究的良好材料,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也是发酵工业中用作种子的最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