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资助工作培训会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资助工作培训会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认定工作交流材料贫困生认定是开展资助工作的第一步。

做好认定工作,保证认定结果的公正性是开展各类资助工作的基础。

因此,全面、详实、细致地做好认定工作,是保证资助这项民生工程的基础。

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发布了相关的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各类文件,这是贫困生认定和开展各类资助工作的依据,是保证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的前提和保障。

我院依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2007(531)号《河南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开展本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

一、制度先行,为工作保驾护航。

我院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下发《河南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文件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院学生特色的资助工作制度。

我们学校从2004年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和高校需要,先后制度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校是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

新生报到后90%的学生都会向学校提出贫困资助申请,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根据学生成分、层次特点的变化,及时按照国家和教育部门的要求,调整我院资助工作的实施细则,形成了目前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一方面保证在准确落实国家的相关资助政策、公平公正的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院、系、专业、班级等各级层面的具体问题,制定出符合我院学生特点的资助工作制度,把国家的惠民政策发挥到最大效果。

二、我院贫困生认定的具体做法:以实际为依据,统筹兼顾。

这里的实际指具体的院学生比例,教学安排,学生来源,实习就业去向等不同。

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认定文件只在整体的原则上做指导,在具体操作上不作细化,从总体上把握贫困生认定的进程。

学院对每年贫困生认定的范围、认定的原则、认定小组的组成和认定的程序做统一指导性规定。

比如:每年贫困生认定的时候,学校成立院级认定小组,对整个认定流程进行监督和复核。

同时要求系部、年级和班级,按照学校贫困生认定的制度要求,分系、分级、分班成立各自的认定小组。

小组成员名单有不同层次的人员组成,学校不过多的干涉,只是对其成员比例,流程做全面的要求和监督。

这样才能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处在全院师生的层层监督之下,又能给各级评议小组充分的自由,能够公平公正地开展全院的贫困生认定工作。

2.系部根据国家、省、院三级文件,结合本系学生的特点制定细化的贫困生评定细则。

国家、省、院三级文件只是在认定标准、认定原则、认定程序、后续管理方面给于贫困生认定工作指导性意见,指定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方向,而并没有具体地实施细则。

例如:省厅对困难档次的认定标准只有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两个档次,用于证明学生家庭情况的书面材料,只有一份《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没有对学生各项综合方面做更加细化考核规定。

例如,家庭调查表中填写的家庭年收入。

因为不同的年收入对不同的家庭意义不一样,比如,年收入一万元,养一个人和养十个人,分担的比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就需要参考其他不同的家庭条件来进行再次对比。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方面也存在。

目前学院有12个系部,每个系部每年的招生人数,学生来源地区、男女比例、以及后期的就业实习、工作环境、实习收入等都不相同。

如果学校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就不能兼顾到不同的专业和学生,那么在认定过程中一定会有偏差。

因此学校不能用一个模子套用到所有系部。

只能在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等评比过程中做指导性的统筹和监督。

学院各个系部应该积极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在国家、省、院三级文件整体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系学生特点,制定具有特色化、差异化的实施细则。

3.新生和老生贫困生评定标准有所差别。

新生从录取到贫困生认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时间过短。

老师对学生、学生之间相互的了解都很浅,因此新生的贫困认定依据主要来自招生负责人的家庭走访和学生及家长的个人贫困申请。

招生负责人为新生的贫困认定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完整的信息。

我们学院实行分片分区招生制度。

在招生的时候,每个片区负责人都要深入准新生家庭里了解情况。

通过亲自走访、和准新生所在高中老师及同学们访谈,能够对新生的家庭情况有准确的掌握,其说服力大于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是新生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有力的依据。

而老生的贫困生认定内容更加丰富,不仅需要参考学生的个人贫困申请,还要综合考察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及暑期的贫困生走访调查。

这样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能够使贫困生认定工作符合实际情况。

4.贫困生认定实行动态认定,更能及时正确反映学生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学生资助工作实行的是年度评审制。

但助学金的发放是分为一年两次发放。

实际上在助学金发放的这一年当中,每个在校生的家庭情况不是一直不变。

可能有的学生家庭因不可抗拒的原因发生了大的灾难;也有可能经过家庭成员的努力使家庭经济情况发生了大的改善;也有可能个别学生因自身或者家庭原因办理退学。

这些事情的发生自然使学生家庭贫困档次发生变化。

所以对学生家庭贫困生认定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贫困等级,有利于把国家的助学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里。

5.根据国家资助的额度和资助范围的有限性,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首先把学生贫困等级区分开来,拉开距离,为助学金评定作基础性工作。

国家的各类资助资金的下达,都是自上而下的层层分配。

由于国家最近几年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资助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所以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到校后,都会向学校提出资助申请。

而申请资助的学生提供的家庭贫困材料基本都是一样,差别不大。

而实际上国家资助的名额和范围是有限的。

如何保证这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的学生身上是个难题。

所以需要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资助工作的制度。

如果贫困生认定制度没有将学生的贫困等级细化区分,只是按上级的两个档次进行归类,那么90%的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差别将无法真正的区分开来,不能做到有限资助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里。

所以说在贫困生认定环节中,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细化档次。

6.量化考核使贫困认定工作更加透明,操作性更强。

如果仅以省厅规定的两档次困难等级来区分学生的困难程度,有点模糊,不便于学生家庭贫困情况的对比。

学院把学生贫困认定与奖助学金的评定相结合,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具体到每一件事和每一项评比当中用细化的分值来区分细节的差异。

比如说贫困程度,单亲、残疾、大病等这些都进行具体的分值量化;贫困等级相当的情况下,需要参考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学习努力程度。

这样就把学生家庭的贫困情况和在校期间的具体表现用分值来体现,从分数的高低来区分学生的贫困状况的细微差异用分数来进行排行,一目了然。

在进行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学生就不会心服口服。

三、实施的效果:清晰明了,学生满意,工作顺利1.细则的完善,使认定工作的操作性比较强。

由于我们认定细则由各个系把握,根据系里学生情况制定。

可以涵盖学生生活、思想、积极进取状态等各个方面,并把这些方面量化,进行考核。

评定标准更加清晰、明了。

因此在评定当中能够对学生的情况有个清晰的、准确的评价结果,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合理化、准确化,更方便于贫困生评定工作的运行。

2.认定机制合理、公平,得到学生的拥护,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我们的认定细则是经过从班级、到专业、到系部、到学院,层层调查,充分尊重学生、老师的建议,因此更真实、全面的反映全院学生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要求,是学生和全院老师的意见真实反映。

而我们在评定的过程中也及时将各种信息张版公布,接受学生和老师的全程监督。

同时严格按照细则,规范认定流程的各项环节。

因此这种做法,使认定结果更加合理,得到了学生的拥护。

3.这种贫困生认定机制有利于国家资助资金,特别是国家助学金的合理发放。

国家资助资金,特别是国家助学金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

由于贫困生过多,所以无法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资助。

我院这种认定机制,在众多的贫困生当中,筛选出更加具有资格的学生,使国家资助资金应用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发挥最大的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建议:不仅要帮,更要导。

帮:帮贫困生渡过难关,导:引导贫困生自立自强回馈社会。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尤其是国家助学金,强调贫困为主。

这种从发点是正确的。

可以使每位贫困大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

但实际上这种资助范围有限,不是每位贫困生都可以受到资助,学校作为教育部门直接实施单位,负有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

因此在学生的贫困程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资助资金给予努力奋斗的学生。

否则,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家庭贫困就是得到贫困奖学金的前提,却不努力学习。

因此,一方面在国家资助力度不能全方面覆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学生,不断拼搏。

另一方面,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资助要和贫困、品、学相结合,对于那些学习不好,表现不好的学生不予资助或减少资助。

第三,建议国家如果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资助,可以恢复对每一个贫困学生的生活补贴。

对于这种大额的助学金资助,还要择优发放。

起到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当然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完善。

我们一直在摸索。

我们今后会进一步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同类院校的经验。

深入调研学生的需求,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加完善。

以上是我院的不成熟的资助工作建议,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导。

二O一五年九月十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