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的体会心得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大潮正在甘肃全面铺开,新教材同旧教材相比,从编写体例到内容设置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因此每一名历史教师,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历史教材如何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本人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并结合自身研读新教材的实际,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认识。

一、新旧教材的关系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经用了十余年了(其间虽有增删修订,但都是小修小补,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

),其历史功用自不必说。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缺点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个人认为主要有:
1.泛政治化功能过强。

高中五本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的比重几乎占二分之一。

中国近代现代史中中共党史所占比例又近乎一半。

历史的阶级服务功能体现的太明显。

2.重理论轻史实内容枯燥乏味。

为了保证通史的连贯性,教材对很多历史内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粗糙而没有细节。

使历史只是流于文字,失去了其本有的生动与鲜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同时也就不利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3.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太远。

没有真正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没有让历史走进现实,也没有让现实溶入历史,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长时间久用同一模式的教材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往往是一劳永逸。

一年备下课、写下教案,以后就周而复始的使用。

不利于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

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

新教材在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有:
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

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从而是历史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浓厚的时代气息。

2.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将会被深深的溶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四成左右。

如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

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选修课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的内容。

这必将有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宏观、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3.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历史的社会服务功能。

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在选修课程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身边衣食住行的历史变化和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变迁。

4.淡化历史的泛政治化服务功能。

如在课程中对以往决口不提的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问题,在新课程中则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把旧课程中占大量篇幅的中共党史内容,只是以专题的组成部分来出现。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历史。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内容精炼,思维层次更高,适合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泛政治化教育倾向,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首先,新教材的专题排列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有较高的对历史史实进行整合、取舍的能力。

从内容来看,新教材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内容结构,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更加密切,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涉及较多,这对学生和老师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老师补充些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的知识。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层次之别,对学生往往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这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历史课的功能没有实现。

而新课改倡导改进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

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了,学生的时空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了。

这对目前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

第三,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教法。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性和
合作性学习,为配合这些教学方法,历史课应适时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历史剧表演、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历史。

此外,课改后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史实,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眼球,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

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

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

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总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应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以学生为本,并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新课改顺利实施。

我们惟有迎难而上,面对现实,团结协作,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全面实施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真正使高中历史教学走进新时代,闪出新时代的光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