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环境气候和民族文化对民居的影响摘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重庆市有54个少数民族,缺乌兹别克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有1398707人,其次是苗族,有482714人。

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的民居在重庆地区各方面呈现出很高的相似性,本文分别介绍了两个民族房屋在选址、选材、建造方式、建筑特点等方面,并加以比较和总结分析原因。

关键词:重庆土家族苗族吊脚楼正文:一、苗族民居一、苗族民居选址苗族居民在选址上特别强调风水。

虽然风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也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属于迷信。

风水术本质上应该是古人为了趋吉避凶、寻找理想居住地而发展出的一套有关建筑选址、布局和修建的认知模式。

虽然人们将风水与吉利凶害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属于一种认知模式的建构,但实际上风水背后却有着很深的生态学基础,它是中国古人在建筑领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一种表达。

苗族人在修建吊脚楼时首先也是要先请风水先生来看看,风水先生一般由亲朋好友推荐,但此人必须和主人家要非常陌生,不能知道主人家的底细,待推荐之后,主人家会想方设法试探风水先生的“法力”,他们将风水先生请到家中,但丝毫不提选址建房之事,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一些主人家看来他不可能预知的事情,如祖坟的地理位置及其风水或已逝祖先的相关问题等,如果风水先生说得不够准确,那么主人家就只能另请高明,如果风水先生能有板有眼地说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来,那么主人才确定其为人选,放心把自己真实的意图说出来。

吊脚楼选址的风水评定与土楼相似,即必须有稳定水源的环绕,这样既保证用水需要,也可以获得鱼虾等水产食物,同时有时候还能充当运输的方式。

而苗族人与客家人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命运,也历经了无数战斗和艰险的长途迁徙,因此他们选择楼址也有类似方法,依托大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卫作用,既方便逃生又可以站在奇峰险峻上瞭望敌情。

房屋前方需要有坝子以利于农耕、晾晒作物以及放养家禽。

在朝向问题上,则主要根据的是房屋所处村寨的朝向来决定,但本质上还是考虑太阳的运行轨迹,以便于采光和保暖。

所以背山靠水,前方视野开阔,且既能做到阳光充足又不至于被暴晒的地方被苗人认为是风水宝地,这和中国普遍的风水观是较为一致的,既有着生态适应上的考虑,也反映出文化的传播。

待确定某一地为预选地基之后,还要进行一项重的仪式,即从预选地中,捏一团拳头大小的泥巴,置于酿制好的甜米酒的陶坛内,数日后,开坛审视,如米酒甘甜可口,则基本定下该地,若是变酸发臭,则弃之另选。

实际上,这是对该地泥土质量的一种鉴定方式,能够考察泥土中的杂质情况。

地基选好后一切就可以公开了,并开始挖掘整理。

如果在整理过程中,遇到蛇或体型较大的蚯蚓,都被认为此地是“龙的居所”,是一块吉祥的宝地。

在选址上,“追求环境对生命的庇护与滋生养育作用,是苗族建筑选址的主导动力。

二、苗族民居结构和选材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根据地貌的不同,其建筑形式也就分为了斜坡吊脚楼和平地吊脚楼两种。

鉴于黔东南多山脉的特殊地势,平地吊脚楼也就逐渐演变为斜坡吊脚楼。

这需要在斜坡上找上下两方做屋基,在斜坡上方挖填很少一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后部地基,对于这种特殊的地形,需要上方立短柱,下方立长柱。

底层前部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即半干栏式吊脚楼。

吊脚楼的顶梁中柱必须以枫木为材料,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这是民族习俗的标志,不可违俗。

除了主楼以外,一般还设有厢房、偏厦附属建筑物。

一般的,底层都会饲养一些家畜和家禽,以及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

中层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正中间为堂屋,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还会安放祖宗圣灵的神龛。

此外,在大多数堂屋的走廊上会安装独特的S 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民间称为“美人靠”,这里不仅可以纳凉观景、更可以聊天弹唱,说说历史故事,唱唱苗族飞歌,联络大家感情等等,因此这也形成了一个能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多功能凉台。

顶层则多用于存放粮食和种子。

而吊脚楼的建造用料上也体现就地取材的原则,以木材为主,加上石、竹、灰、泥、瓦等。

石、灰、泥常用来打造地基和台阶等,这样可使房屋稳固安全,竹片与竹条镶入墙内以作筋的支撑之用,瓦则用于房顶。

而木材的选用上,尤以枫木最为名贵,是建房的首选材料。

其次是杉木,再次是枞树,除此之外的其他树木被看成是杂木,一般不被选来用作建房材料。

枫木与杉木或枞树相比,更容易受虫蛀和变形,但是之所以枫木成为建房的首选材料,这主要和苗族神话对其族源的解释有着紧密联系,苗族人认为枫木与本民族始祖的来由和万物的来源有关,这可以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苗族古歌《枫木歌》中得到印证。

三、苗族民居装饰的及信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苗族吊脚楼的独特结构,而使得吊脚楼的形象更加丰满,散发迷人气息的必然离不开苗族人民独有的民族特性。

纵观苗族的历史,是一部历时悠久、充满艰辛的发展史,苗人在历史上大致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气候的恶劣、山路的崎岖险恶,一切切艰难的生存环境赋予了苗族人民顽强勇敢、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为了顺应环境,征服自然,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自己的智慧建立了适合居住的吊脚楼,当然,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一路走来,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为了自己心灵的寄托,为了获得更大的精神动力,许多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等等便逐渐地形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图腾信仰,这些传承下来的神话元素体现在苗族建筑中,也就形成了今天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装饰品。

像之前提到的作为顶梁中柱的枫木; 屋脊装饰常常是以鸟类为母题的灰塑雀鸟; 门上连楹常见的木制水牛角,腰门呈牛角形的上门斗; 一些人家的板壁上还会常贴有用白纸剪成的太阳、月亮与若干小山神图案; 栏杆则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形体; 窗绣花形则多为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等。

苗族吊脚楼常常是依山傍水而建、与山水合一,不仅节省了空间、点缀了自然,更是一种崇拜自然、热爱自然美的表现。

此外,长期的农耕生活,也造就了苗族人民质朴无华、自给自足的乐观态度。

表现在色彩运用上亦是显而易见的。

在建筑用色上,苗族民居多以黑、红、灰为主,基台石块多呈红褐色,屋顶小青瓦则是黑灰色、中部板壁也是大面积的灰色,整体感觉是低调而素雅。

因此,苗族对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的追求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淳朴、知足、乐观精神在建筑装饰上是一览无余的。

二、土家族民居一、土家族的风水观土家族追求整体风水环境与景观意象之美。

土家族民居以风水来相土择居, 风水“形势宗”讲究“靠山, 、“望山, 与“龙脉” , 实际上既保护了生态, 同时也解译了借录与“对景”的景观艺术。

最终土家人以风水诊释了美学建筑与场地的配, , 讲究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单体建筑类型的不同组合显现空间之美坡地班落前后纵深、高低错落,显现层次与轮廓之美。

故而青峰丛林之下、平谷田园之边, 不时隐现土家吊脚楼的层栏曲槛, 而站在出完的吊脚楼凭栏望出, 青山、金田、桔园、场坝相融如画风水环境与景观意象具有朴实而又优雅的美学境界。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 按其总平面形式大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字型、L 型、U 型。

另外, 由基本型还可以组合延伸出口型、山型、皿型及业型等平面的类型。

1、“一”字型。

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

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

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

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

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

“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一”字型(单吊式)2、“L”型。

许多土家族都是将厢房做成吊脚楼形式,即是在房屋转角处立“将军柱”以支撑房屋的重心。

厢房一般以中柱为界,前为灶台,后为卧室。

这种吊脚楼模式的变化主要在于厢房空间的扩展,而原来三间房子并列的模式并无改变。

这种吊脚楼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比较流行。

“L”型3、“U型。

撮箕口型就是在“L”型吊角楼形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厢房而形成的新模式。

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三间并排的正房并没有改变,只是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扩展空间的一种变形。

这种吊脚楼适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区也较为普遍。

“U型(双吊式)4、“回”型。

“回”型就是在“撮箕口”上加门,进一步发展成四合天井式,乃至另加围屋的模式。

土家吊楼与四合院的有机结合,见证了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回”型(四合院式)三、土家族民居的取材及结构形式传统的建造材料在土家族人民的建房历史中与工匠们的聪明才智相结合, 充分发挥了材料的特性, 赋予土家族建筑鲜明的地方特色。

土家人多聚居于林木茂盛的山区, 建房时往往就地取材, 主要的用材有木料、瓦材和石板, 分别用于房屋的结构与装修、屋面和地面。

建房用的树种为当地常年生的杉树、枞树、马桑树等, 木料多采用白料(天然木料, 不经处理),少数富裕人家用桐油作简单处理, 也都不用油漆、不饰彩绘, 其朴实的色彩与山区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屋面多用小青瓦, 瓦材是用自家田地的泥土现场烧制而成, 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建房方式。

土家族民居结构形式为典型的木质穿斗结构, 由落地柱和骑柱直接承檩, 与穿枋一起构成主要承重构架。

正房挑檐和挑廊主要靠挑枋承重, 同时挑枋在建筑造型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土家族民居的牛角挑就是典型的例子。

牛角挑的形成源于构件功能与材料特性的自然结合: 山地林木的生长, 一开始垂直于坡地斜面, 至一定高度后转为垂直于水平面, 因此林木在根部截面放大处总是形成特有的弯曲形状。

土家人利用山地林木的这一生长特性, 加工制成牛角挑,挑枋截面随荷载力臂增大而自然扩大, 挑枋反弯向上托檩使悬臂受力合理, 不必对木材进行挖、削、弯, 合理地解决了水平悬挑构件承垂直荷载的问题; 同时, 土家人更赋予这种源于山地的反弯挑枋形式在立面构图上特殊的意义, 在檐口、挑廊下, 挑枋的曲势被刻意强调, 与飞动的檐角、空灵的挑廊以及超拔的吊脚楼一起构成土家族民居鲜明独特的整体特征。

土家族木构民居一般不设基础, 只在柱下设垫石块以求防潮、平整。

南方气候多雨地湿, 土家族民居一层地面多架空, 以通风防潮。

屋顶多为悬山式, 覆盖小青瓦, 深出檐。

两侧山墙屋架明露, 利于通风。

土家族民居的构件连接处多直接相碰, 木结构及构件加工装配略显粗拙, 然而, 这些不事雕琢的犷野、乖张的曲线恰恰契合了土家族人的居住环心理, 契合了他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