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及农作物
第一章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
(1)耕作层。
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
(2)犁底层。
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
(3)心土层。
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
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
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
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
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2、碱化度: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饱和度可作为衡量土壤碱化度的指标
3、土壤缓冲性能:当加酸和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主要原因:(1)土壤胶体上存在着许多盐基离子(2)土壤溶液中弱酸及其盐类的村子啊(3)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存在
4、土壤胶体: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5、土壤胶粒分为胶核、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
6、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可逆反应,具有等量交换的原则,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在中性条件下,单位土壤中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总量。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9、土壤孔隙度与孔隙比
10、土壤孔隙分级:非活性孔隙、毛孔孔隙、通气孔隙
11、生产上土壤结构的管理主要有以下措施:a、增施有机肥b、实行合理轮作c、合理的耕作和水分管理d、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f、盐碱土电流改良
12、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良好的结构体:空气方面:不同大小的孔隙共存且搭配得当,使水汽协调养分方面:是很好的养分保存和供应场所,并且能较好的协调快速而持久的供应
水分方面:既能较好地接受降水。
蓄积水分,减少土壤冲刷,又能使土壤水分蒸发减慢,从而使水分得到充分利用。
热量方面:水汽协调的土壤温度也比较稳定13、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较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影响土壤通气性的因素:土壤与大气间温度和大气压的差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土壤中空气孔隙的数量。
大小及联通情况,土壤与大气或相邻土层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差。
第三章
1、土壤水分是指土壤在105℃烘箱中烘至稳定重量时所能移去的水分
2、田间持水量:在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
助毛管水保持在上层土壤毛管孔隙中,当这类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9.这一部分不被土壤保持而受重力支配向下流动的水,称为重力水。
土壤全部空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全持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10.土壤中的主要水分类型:物理形态可氛围固态、气态和液态三种。
第四章
1.基质势是犹豫土—水系统中土壤固体特性所以你的一种势值。
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增到最大值,同参比标准相等,即等于0.
2.压力势是指在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静水压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在非饱和土壤中,土壤孔隙与大气相通,土壤水的压力势一般与参比标准自由水面相同,即等于0.
3.总土水势:总水势代表土壤水分总的能量水平。
4.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量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曲线。
注意,同一土样,在从干到湿的吸水过程中得到的吸水曲线与从湿到干的脱水过程得到的脱水曲线,并非是同一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即两者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受多种因素影响。
①首先,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水分特征曲线各不相同,差别很明显。
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还受到土壤结构的影响,在地吸力范围内尤为明显。
7.随着土壤含水量又高到低,土面蒸发一般要经历的三阶段:稳定蒸发阶段;蒸发率降低阶段;扩散控制阶段。
8.土壤水分平衡的数学表达式:△W=P+I+U-E-T-R-In-D
第五章
1.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土壤耕性的好坏,应根据以下三种方面加以评价:耕作难易;耕作质量好坏;宜耕期长短。
3.土壤水分平衡是指某一时期一定土壤体积内所得到的水分和被作物用去的、流失的水分之间的平衡关系。
4.根据干燥度及降水量将我国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
第六章
1,中低产田是指那些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致使产量不高或较低的农田。
第七章
1.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吸胀吸水、渗透性吸水、代谢性吸水
2.水分从水势高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叫做渗透作用。
3.当外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渗入细胞,这种现象叫内渗。
反之,液泡中的水分会渗到外液中,这种现象叫外渗。
4.蒸腾作用的度量:常用的衡量蒸腾作用的定量指标有以下几种:蒸腾速率、蒸腾效率、蒸腾系数。
5.干旱和水分过多对作物的危害:①破坏原生质的技能。
②改变各种生理过程。
③引起体内水分重新分配。
④使细胞遭受机械损伤。
水分过多时:①根系吸水吸肥受阻。
②有毒物质的危害。
③根系进行无氧呼吸。
④导致作物倒伏。
6.农田水分的消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作物根系吸收水,这部分水主要用于植株蒸腾只有很少一部分称为作物组织的组成部分;二是作物植株间土壤或田间的水分蒸发,又称棵间蒸发;三是土壤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7.在作物的全生育期中,作物对水分亏缺最敏感,需水最迫切以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关键需水期或需水临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