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政治格局
说到印度,我们可能会将它和封建、腐败、落后、高犯罪率联系起来,但抛开这些负面形象,我们也无法否认印度的巨大潜力。
其实我们都对印度的问题心知肚明,根子就是上千年的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分化和阶层禁锢。
高种姓的高傲与腐败与低种姓的堕落与麻木共同制造了印度这面巨大的碎玻璃窗,似乎将永世长存。
不过,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看似化石一般的印度其实也一直在发生不为人所知的变化,而2014大选,人民党以难以置信的绝对优势获得胜利,宣告在印度终于发生了某种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极有可能会像1949新中国诞生那样改变世界。
这次大选,我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到莫迪的那些吸引眼球的夸夸其谈上,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民党是依靠近三亿低种姓印度人民的选票打垮婆罗门的国大党,一举获得胜利的。
人民党的胜利并不重要,真正值得我们要牢牢抓住的要点是长期对国家冷漠对社会麻木的低种姓的印度人民,前所未有的终于开始对自己的国家表达观点了。
下贱无知的低种姓不知什么开始,不再将神圣高贵的高种姓的谎言看成金科玉律,反而有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如今,又发出了自己的主张。
印度的政局趋势又进入了一个令人可喜的新层次。
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已获确认。
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秩序的转变对印度的外交、安全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
90年代前后,苏联解体、海湾战争、国际政治单极化趋势以及新的冲突热点出现影响了印度的战略思维和判断。
应对外部环境和启动经济改革的需要共同促使印度调整外交和安全政策,以摆脱困境、成功面对严峻的安全挑战。
印度在冷战后时期外交、安全战略体现了两大特征:一是重新定位与主要大国和重要邻国的关系;二是以实力谋求自身的大国地位。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
前者主要表现在印度高度重视与美国、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的关系,强调与大国与印度洋、中亚、亚太、海湾等区域的战略互动;后者则集中体现为通过深化改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身国力、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展战略核威慑能力、致力军事现代化,并在涉及国家利益的诸多问题上表现出务实、灵活而不失强硬的风格。
从根本上看,印度对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印度在冷战后时期的现实处境和国家利益,也受到其独特的战略文化及冷战时代经验的影响,其目的是在新的战略格局中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利益空间,获取外交与安全的主动权,崛起成为世界大国。
在影响印度外交、安全战略的众多因素中,印度与主要大国的关系、尤其是印美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印美双方在冷战后从疏远走向密切,在各个领域拓展合作关系,并在防务和安全领域的互动尤为显著,战略伙伴关系初具雏形。
印度为了深化对美关系,也在一些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与美国协调立场。
美国的南亚政策有借印度在战略上制衡中国的考虑,但尽管印美关系是印度冷战后外交的首选重点,印度认为利用这一战略合作针对中国并不符合其长远利益。
同时,印度与俄罗斯在务实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密切的政治与战略合作关系。
中印关系在冷战后时期持续改善和发展,但印度在战略上视中国为主要对手的观念仍对其对华政策产生影响,这导致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具有某种必然性质。
能否预防、解决矛盾和冲突将决定两国关系的走向,影响地区乃至全球局势的稳定。
亚地缘战略格局因印度的强势外交以及“9.11事件”的发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塔利班瓦解使巴基斯坦失去与印度抗衡的后方依托,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
天平向印度倾斜,印度在与巴战略抗衡中进一步取得优势地位,并成为南亚地区的实力中心;其次,印度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这使北方有核国家间的核威慑水平在被迫相应提高的同时,南亚地区发生全面战争,尤其是南亚有核国家间发生全面性总体战争的可能性已大为降低;
总之,印度的崛起使印度对印度洋及中亚的安全需求持续增大,印度在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印度在印度洋和中亚地缘利益上与美国矛盾也相应增加并处于不利地位。
不管印美之间如何掩饰,也不管印美矛盾以何种形式表现,南亚地区以印巴矛盾为基调的传统格局,将逐渐转向印度与大国之间,尤其是与美国之间更广泛利益协调和矛盾为基调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这是美国单边霸权主义与多极化共存时代必然出现的现象,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印度外交的政策及其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