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沟通一
對他人的知覺(社會知覺)(二)
=>可能產生的知覺錯誤: 印象推估的錯誤 價值的估計錯誤 差異性的評估錯誤
4.不當歸因:以不理性的方式解釋個人(他 人)的行為
5.情緒狀態:不同的情緒會影響知覺的選擇
如何改善社會知覺
尋找更多的資訊來檢視知覺 對知覺的真實性主動質疑 對他的知覺可能隨時間而改變 利用口語來查驗自己的知覺
關係的穩定階段(二)
營造正向的溝通氣氛 1.採用描述性溝通(描述行為或感情), 避免評價性的溝通 2.平等的溝通 3.坦誠的溝通 4.保留餘地的溝通
關係解離階段(一)
相看兩厭:對彼此產生不滿意的感覺,或 對另一方的意見和感覺不甚關 心
濃情轉薄:彼此的溝通從深層的分享轉變 成無意義的「安全」話題
情緣已盡:關係惡化終致關係結束
溝通的干擾因素(一)
外在干擾 1.存在環境中之刺激干擾 2.語意上對於訊息理解的妨礙
內在干擾 1.思想和情感的阻礙 2.溝通的意願與期待(工具性的溝通及 情緒性的溝通)
溝通的干擾因素(二)
回饋
接收訊息者對傳送訊息者進行確認的 動作是溝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人際溝通的特質
溝通是有目的的 溝通訊息是有差異的 溝通是連續的 溝通是有關係性的 溝通是可以學習的
溝通管道 1.口頭 2.文字 3.非語言(感官或知覺)
影響溝通的因素(四)
溝通環境 1.物理環境(如:物理位置、冷熱、噪音、明
暗等) 2.社會環境(如:地位、年齡、性別等) 3.心理環境(如:心情、感覺等) 4.歷史環境(如:過去的事件或之前的溝通) 5.文化情境(如:生活方式、次文化、各種形
式的文化等)
非語言溝通的要素(一)
肢體動作 功能:1.象徵性:點頭、搖頭、V字手勢… 2.解說性:手勢 3.情緒表達:感情的流露 表現方式:強化、弱化、中性化、偽裝 4.調節:管制交談或溝通中的互動 5.調合:無意識的動作以經解緊張或壓力
非語言溝通的要素(二)
類型: 1.眼神接觸:直視或凝視溝通對象 2.臉部表情:運用臉上的肌肉來表達對訊息的反 應及自己的情緒狀態 3.手勢:利用手、手臂或手指的移動,來描述或 加強語氣 4.姿勢:體的位置和移動,可視為手勢的延伸 5.姿態:互動中自信肯定
不當的推論 1.以特定稱謂(人、事、物、數字、序號)
來標示 2.另外加以適當描述,以避免錯誤推論
增進表達明確與具體的方式
貯備有效的字彙 練習腦力激盪(單字聯想) 注意時間(事實可能隨時間而改變)
文化、性別對語言溝通的影(一)
低情境的溝通:多數資訊均予以明顯編碼, (多發生於美國及西歐文化)傾向於以直接的方式表達。 高情境的溝通:多數資訊存在於物理情境 (多發生於亞洲文化) 或內化於個體,只數少數
超語言(聲音學)
注重事物如何「被說出來」 包括:1.音頻 2.音量 3.音調 4.音質 5.聲音的靜止 6.聲音的鬆緊 7.口語干擾:談話過程中介入或阻斷的 語言
自我表現
包括 1.衣著的選擇 2.身體接觸 3.時間行為:期間、活動、準時
經營物理環境
空間:距離、方向、地域行為、布置 氣溫 燈光 顏色
影響溝通的因素(一)
溝通者 1.生理上的差異 2.心理上的差異 3.社會經驗上的差異 4.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差異 5.性別和文化上的差異
影響溝通的因素(二)
溝通訊息 1.訊息意義和符號(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
號) 2.編碼和解碼(用字遣詞和解讀) 3.訊息的形式或組織(順序、分段及架構)
影響溝通的因素(三)
壓力,導致溝通行為的調整。
符號互動理論
強調個體對顧他人的行為,並非根據直 覺來反應,而是透過思考和詮釋,然後 才針對對方行為的意義,產生相對的行 為。
互動模式
刺激 個人詮釋
反應
語言文字等抽象符號
人格-情境交互模式
每個人應該者會有穩定的人格特質,但 是認為人際行為的產生,是由人格特質 與情境特色互動而來的。 內控性格較高的人,人際行為的恆定性 較高,也會比較能夠勇敢抗拒情境壓力 人際行為的恆定與否,也會受到性別及 文化的影響
人際關係的生命週期
Devito(1994)關係形成分析模式,分為六個階段: 1.接觸階段:知覺、互動
2.參與階段:嚐試、強化
3.親密階段:承諾、社會連結
4.衰退階段:自我不滿足感、人際不滿足感
5.修復階段:自我修復、人際修復 6.解離階段:人際及社會型分離
不同階段的溝通技巧(一)
關係的開始階段 1.資訊的提供和交換:縮減對對方的不確 定性 2.人際吸引:創造人際接觸的情境 :英雄難過美人關 :物以類聚 :異性相吸
不同階段的溝通技巧(二)
3.開始交談:勇敢與對方互動,製造話題
4.持續交談:藉此更瞭解對方的想法做為關係進 展的基礎 :閒聊八卦
5.邁向親密:談論更深入、更私密的話題,並進 一步分享感情或互相支持與協助
關係的穩定階段(一)
當彼此對關係發展感到滿意時,就會開 始期待關係能夠穩定維持 矛盾的需求:參與感 vs. 獨立感 既期望與人接近、親密;又想要擁有自 我空間
如何把話說的適當?
運用正式及非正式語言 避免使用術語和非必要的專有名詞 保持敏銳的觀察力,避免使用類屬語言 或不平等語言(即根據性別、種族、年齡 或其他主題無關的不必要指標來使用不 當的語言)
非語言溝通
非語言溝通的特性 持續性:自雙方溝通行為一開始即持續存在 可經由多重管道進行:看、聽、感覺、聞、 嚐… 可呈現較深的情緒內容:不易掩飾或不經意透 露訊息 模糊性:容易使人誤解 具有文化差異性:不同文化有同的表達方式
存在於編碼的,明顯,可 傳送的訊息中,傾向以間 接的方式溝通。
文化、性別對語言溝通的影(二)
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差異(語言、方言、用字…) 性別間的溝通差異:因過去男女不平等造成相當大 的差異
1.男性:強調語氣、任務性、利用溝通來控制, 維持自主甚至
2.女性:強調關係,利用溝通與人建立或維持 關係
3.兩者間之差異已逐漸縮小
關係解離階段(二)
結束關係的方式: 1.操縱策略:故意露出馬腳,讓對方抓到自己
的把柄,迫使對方不得不採取結束關係的行 動。 2.退縮退縮逃避策略:裝做不知道,間接造成 關係的疏離或結束。 3.正向表達策略:以坦誠與尊重的關係,直接 進行關係的結束。
關係解離階段(三)
4.坦誠面對策略:誠實評估、坦誠面對問 題,讓對方知道自己的 立場,但是不輕易放棄 彼此的關係。
語言的溝通
語言:藉由具有共用意義的聲音和符號,有 系統起傳達思想和感情
語言的功能 1.可指示、標明和定義思想、感情、物體、 人們和經驗,以便與他人分享 2.具有評估的功能 3.可討論個人生命經驗的一切事物,包括 過去、現在和未來,亦可進行假設性的 對話
語言和意義的關聯
語言的使用具有創造性 語言的使用需要學習
=>自尊不只影響溝通,也影響對他人的知 覺
如何增進自我知覺
1.真實的評估自己的優缺點,幫助自己成 長改變
2.透過自我的對話來修正對自己的知覺與 評價
對他人的知覺(社會知覺)(一)
基於感官所接收的訊息之印像,對訊 息 選擇組織和處理 影響社會知覺的因素: 1.身體特徵和社會行為:特別是第一印象 2.知覺偏誤:依據原本既有的正或負面評價 來做知覺判斷 3.刻板印象:依賴基模或是過去經驗,而過 度簡化對人的觀點或評價
前兩種策略容易使雙方受到傷害;而後兩 種策略則較能妥善處理結束關係。
溝通恐懼(一)
個人在與他人或群體溝通時,所產 生的害怕與焦慮 溝通恐懼形成之原因:
1.遺傳因素 2.環境因素 3.認知因素 4.性別及文化因素
溝通恐懼(二)
如何克服溝通恐懼? 1.學習放鬆 2.試圖改變自己的認知與想法 3.溝通能力加強練習
傾聽的歷程(一)
專注:集中精神,不受其他訊息的干擾, 以便能聽清楚對方所說的話 集中專注力的方式
1.減少環境干擾 2.降低生理限制 3.預作心理準備 4.聽與說的順利轉換 5.完整傾聽再反應 6.配合情境目的來傾聽
傾聽的歷程(二)
了解:對收聽的訊息賦予正確的意義 1.確認語意組織結構:包括訊息目的、 觀點、佐證的細節等 2.掌握非語言訊息 3.檢核重要訊息:開口「問」 4.重整訊息意義並重新簡述語意
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二)
3.人際需求傾向包含三種需求 :希望被別人接納的心理 欲望 :希望能夠有效影響周遭 人與事的心理欲望 :反映一個人表達愛及接 受愛的心理欲望
社會交換理論(一)
人類行為主要受到我們的經驗及學習的 影響,如果行為可帶來需要的滿足,個 人會加以持續;反之,如果行為帶來令人 不滿足的結果,個體會終止此種行為。
知覺產生的階段(一)
訊息的選擇 影響因素 1.偏好 2.需求 3.預期
知覺產生的階段(二)
訊息的組織 1.接近性:將空間上相接近的同類訊息組成有 關聯的刺激,視為構成整組架構的 一個單位 2.相似性:將相類似的東西視為一構成的共同 單位 3.類推性:即使知覺到訊息並不完整,仍能將 部分訊息推論組成一個整體
人際關係的強度
依熟悉程度可分為以下數類: 1.認識的人:互動的質與量都只在一定程 度內。 2.朋友:自己願意和他們建立更多個人關 係。 3.親密朋友:能夠與我們分享內心深層感 情的人,對不同親疏程度的交往對象會 揭露不同程度的自我
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一)
人際需求理論 1.人際關係和溝通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某 些基本需求 2.人際關係能否開始或維持,有賴於溝 通雙方是否彼此符合所期待的人際需 求程度
知覺產生的階段(三)
4.連接性:當訊息和它的前導事物具有特
徵上的連接時,通常會加以連
接視為同一單位
5.單純化:將複雜的訊息依單純的原則
組成簡單的形式
訊息的解釋
1.主觀經驗
2.情境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