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解读:盥洗漱口

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解读:盥洗漱口

盥洗漱口
一、漱口环节的常规要求
1.会用鼓漱的方法漱口。

2.能在吃完午饭和甜点后、午睡后主动漱口。

3.知道漱口能清洁口腔,不漱口会导致龋齿。

4.知道漱口时不能把漱口水咽进肚中。

二、漱口环节的指导要点
(一)托小班幼儿漱口环节的指导要点1
1.组织幼儿餐后轻轻走进盥洗室,取出自己的口杯漱口。

2.帮助托班幼儿接好半杯漱口水,指导小班幼儿自己接漱口水。

3.通过有趣的漱口儿歌引导幼儿用鼓漱法进行漱口。

4.提醒幼儿将漱口水在嘴里鼓漱 3-5 次后再轻轻吐入水池中,不要把水咽进肚中。

5.提醒幼儿漱完口后把自己的口杯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

6.关注每个幼儿漱口的情况,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二)中大班幼儿漱口环节的指导要点2
1.教育幼儿懂得漱口能清洁口腔,保持牙齿,鼓励幼儿坚持饭后漱口。

2.引导幼儿餐后自己接水,安静有序地漱口。

对玩水、打闹、说笑、拥挤的幼儿及时给予提醒和引导。

3.关注幼儿的漱口过程,提醒幼儿按照鼓漱法正确漱口,至少鼓漱三次,发现漱口方法不正确的幼儿,及时耐心地给予语言和动作提示。

三、漱口环节的问题诊断与应对策略
漱口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的方法,特别是在全日制幼儿园,因为不可能进行刷牙,所以漱口就可行多了。

幼儿在饭后、午睡后、进食点心(特别是甜食)后应该及时用清水漱口,这样可以将刚刚附着在牙齿表面尚未被细菌
1宋文霞,王翠霞.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42.略有改动2宋文霞,王翠霞.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42.略有改动
发酵的食物残渣冲洗掉,减少牙病的发生率,漱口还能防口臭,使口腔清洁舒适。

幼儿在漱口这一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教师又该如何教育引导呢?
1.问题诊断
(1)意识不强烈
很多幼儿没有饭后漱口的意识,更不用说午睡后和进食点心后漱口了。

当教师提醒幼儿饭后漱口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已经把饭菜全部咽下去了,嘴巴里没有东西了”,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必要漱口;当教师提醒幼儿吃完甜点后漱口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已经喝过水了,把蛋糕全部咽干净了”,还张开嘴巴说:“老师,你看!”言下之意也是不用漱口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孩子从小在家没有养成漱口的习惯,这可能跟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有关;第二,幼儿缺乏对漱口作用的认知,没有意识到漱口对于口腔清洁和牙齿保健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不漱口对牙齿健康的害处。

(2)方法不正确
要想把口腔漱洗干净,最重要的就是要采用鼓漱的方法漱口,并且反复多次。

有的幼儿没有掌握鼓漱的方法,一口水含在嘴巴里动也不动,然后就吐出来了,这样就起不到清洁口腔的作用了。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托小班幼儿,由于他们腮部肌肉的活动能力还比较差,不能灵活控制水在口腔中的冲洗动作,所以不会鼓漱的情况非常多见。

还有些幼儿会发生将漱口水咽入肚中的情况,让大人甚为担心。

幼儿最初学习漱口的合适时间应该是在家中,而不是在幼儿园,但是很多幼儿入园时从来没有漱过口,或者没有掌握漱口的正确方法,这主要与家长没有把握好学习漱口的时间或者没有有效指导孩子漱口有关。

(3)态度不端正
有些幼儿将漱口当成是老师发布的不得不完成的要求和指令,所以对漱口这件事情机械地敷衍了事,含一口水再吐掉就算完事儿了,或者为了凑足时间而在盥洗室里嬉戏打闹、故意磨蹭,时间差不多了再把水倒掉,然后走出盥洗室。

幼儿漱口时态度不端正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第一,幼儿自己没有意识到漱口对于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认为这件事情重复、乏味、枯燥无趣;第二,幼儿漱口时,教师往往忙于收拾餐桌或打扫地面,加之教师认为幼儿早已学会漱口,肯定能自己完成,所以对幼儿的漱口活动缺乏观察与指导,这也是造成幼儿漱口敷
衍了事的教师方面的原因。

2.应对策略
(1)深化认知
没有意识到漱口重要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幼儿认为嘴巴里没有食物就是干净的,不需要漱口;二是即使幼儿意识到了嘴巴里不干净,但是因为没有体验到由其带来的后果,认为不漱口也没关系。

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法让幼儿感受到口腔里有看不见的脏东西存在,在幼儿认为嘴巴里不脏、没有必要漱口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漱口,然后观察自己的漱口水,让幼儿自己发现漱口水中的食物残渣,从而转变自己的认识;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感知法让幼儿感受到漱口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食物残渣在口腔中变成“小虫子”啃食牙齿最终形成龋齿的视频动画,让幼儿明白如果不漱口的话,牙齿将受到怎样的损害,从而深切感受到漱口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幼儿明白不漱口的危害,如《没有牙齿的打老虎》、
《小熊拔牙》等故事就是很好的素材。

(2)教给方法
漱口相对于洗手和洗脸来说,程序比较简单,用一首简短的儿歌就可以帮助幼儿
学会动作要领:“手拿小水杯,含口清清水,闭上嘴,鼓起腮,咕噜咕噜吐出来”。

在这首儿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把漱口过程当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交代清楚,如水杯盛
半杯水即可,不必盛满,如果怕冷,可以用温水;水要含在嘴巴里,不能直接喝下去;
一定要用咕噜咕噜的鼓漱方法才能把嘴巴漱洗干净,这个动作要反复 3-5 次;最后
要把漱口水吐在水池里,不能咽下去。

(3)加强指导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对于教师来说,千万认为自己已经教过幼儿漱口的方法了,就可以放手让幼儿去做了,就可以不管不问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 21 天的
时间,而且在这 21 天之后的日子里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幼儿
行为习惯的跟进观察与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对于那些不会鼓漱的低年龄幼儿,教师要
反复多次、不厌其烦地教会他们鼓漱的方法;对于那些已经掌握漱口正确方法但认为
漱口枯燥无趣的大年龄幼儿,教师要通过过程监控来督促幼儿端正态
度,认真对待漱口,切不可高估他们的自觉性。

我会漱口
活动目标:
1.学习正确的漱口方法,知道漱口可以让口腔变干净。

2.养成吃完东西及时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芝麻糖适量,大嘴巴丁丁头像一个,盛半杯水的水杯人手一只,脸盆四只,小镜子人手一面。

2.自编漱口儿歌一首。

活动过程:
1.品尝芝麻糖,引起幼儿兴趣。

导入语: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了一些很好吃的芝麻糖,请你们来尝一尝吧! 2.
引导幼儿说说保护牙齿的办法。

(1)提问:芝麻糖好吃吗?它是什么味道的啊?还想吃吗?
(2)教师:我有个好朋友叫丁丁,他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吃甜的东西(出示
丁丁头像),你们看,丁丁的牙齿怎么了?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丁丁的牙齿。

(3)教师:我们每次吃完东西,都会有很多的东西粘在牙齿上,如果不赶
紧弄干净,就会牙齿痛的。

谁来帮丁丁想想办法,怎样让他牙齿不痛呢?
(4)引导幼儿说说保护牙齿的办法有哪些,引出漱口。

3.
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漱口方法。

(1)教师:今天,老师教你们一个保护牙齿的好办法:漱口。

(2)教师用讲做结合的方法示范漱口:手拿小水杯,含口清清水,闭上嘴,鼓起腮,咕噜咕噜吐出来。

(3)讨论:漱口要用到什么?刚才老师是怎么漱口的?漱口的时候会发出
什么声音?漱完了口要把水怎么样?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4)教师强调漱口过程中的重要细节:不能把清水直接喝下去,要用咕噜咕噜的方法才能漱干净,要多漱几遍,直到看不见脏东西为止,最后要把漱口水吐出来。

4.幼儿学习正确的漱口方法。

(1)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吃了芝麻糖,你们知道现在你们的嘴巴里是什么
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照照镜子吧!
(2)教师:怎样才能让嘴巴变干净呢?现在老师请你们也去漱漱口,每张
桌子上都有一个小水杯,请你们漱完口把茶杯放回到原来的地方,看看能不能让自
己的嘴巴变干净!
(3)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漱口,每组共用一只脸盆。

漱口完毕,让幼儿对
着镜子检查自己的嘴巴是否干净。

(4)教师请个别幼儿来说说看自己是怎么漱口的,以检验幼儿有没有学会。

5.分享方法,合影留念。

(1)教师:我们一起把漱口这个好办法教给丁丁吧!让幼儿把漱口的方法
说给丁丁听,以进一步巩固对漱口程序的认知。

(2)教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把你白白的牙齿露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给白
白的牙齿拍张照吧!
附:漱口的正确方法
1.取出自己的水杯,取半杯自来水或温水。

2.喝一口水,含在口中,闭上嘴巴。

3.鼓起两腮,反复鼓漱3-5次后,低下头,把水吐入水池。

4.重复第3步的动作,直到漱口水不脏为止。

5.用毛巾将嘴巴周围的水滴擦干净,并将水杯放回原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