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而”字用法例析

“而”字用法例析

“而”字用法例析
“实字易训,虚字难释”,“而”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跟现代汉语多有不同,且灵活多变:
一、连接平等的两件事物,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和”、“与”。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连接前后程度不等的两件事物,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而且又”、“并且也”。

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连接前因后果的两件事,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因为……就”。

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感极而.悲者也。

四、连接相对、相反的两种事物,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反而”。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五、连接状语与动词,表示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或不译。

如: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六、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前者是后者的情态或方式。

可译为“着”。

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七、连接两个动作,前者表示方法手段,后者表示目的。

可译为“来”、“去”。

如:
临渊而.渔,溪深而渔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连接两事物,表示在某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可译为“就”。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

九、连接两件事,前者表示事情费时长而发生的迟缓。

可译为“才”。

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十、连接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表示时间前后相继。

可译为“然后”、“以后”。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十一、和“既”、“俄”、“已”、等组成固定词语。

如:
既而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请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5、水落而.石出。

6、攻大泽乡,及而.攻蕲。

7、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8、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9、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默而.识之。

11、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1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1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6、朝而往,暮而.归。

17、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8、为坛而.盟,祭以蔚首。

19、曹操之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20、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2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2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参考答案:
1、二;
2、三;
3、四;
4、五;
5、八;
6、十;
7、二;
8、一;
9、四;10、五;11、七;12、九;13、一;14、六;15、七;16、九;17、六;18、七;19、二;20、九;
21、七;22、一;23、七;24、三。

地址:山东省梁山县杨营中学高连球
邮编:2726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