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说新语2则

世说新语2则

5 世说新语二则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能辨析一些形近字、反义词和近义词。

2.阅读浅易得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

能借住注释工具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机智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用法以及让学生积累相关联的词语。

2.诵读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词语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准备
练习册 PPT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都应该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小故事,其实除了司马光,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1:......
生2:......
师:你认识中的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生1:......
生2:......
......
师:……
(二)新课
环节一:学习生字和词语。

1.学生初识,并试读,抽读,纠错。

2.学生教读,教师纠错,学生边读边记。

3.师教识生字词语:书写、形近字、组词、释义、造句。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目标导学三:想象拓展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同点评。

环节二:学习词语例解。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环节三:初读课文,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课堂小结
本文的古文较多,古文翻译要前后对上,,同学们下课要花时间多读多背。

(四)课后作业
1.ABC生字词语抄写5遍。

2.AB组同学“词语例解”每个背一句;C组同学背一句“词语例解”。

3.背诵生字词语,下节课听写(C组同学规定的5个生字和5个词语)。

(五)板书设计
一、《咏雪》学习生字和词语二、重难点句子翻译三、初读课文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找几个重难点句子让学生翻译。

(二)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

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办?(1~2名学生作答)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的。

(三)新课
环节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强调重点词语:
(1)与友期.行(约定)(2)太丘舍.去(舍弃)
(3)去后乃.至(才) (4)门外戏.(玩耍)
(5)尊君在不.(同“否”) (6)相委.而去(舍弃)
(7)则是无信.(信用) (8)下车引.之(拉,牵拉)
(9)入门不顾.(回头看)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环节二:分组讨论,内容解读。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明确: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3.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四)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五)课后作业
1.AB组背诵课文并预习下一课。

2.C组同学能够把课文读熟。

(六)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问、怒、惭、引之——暴躁易怒,知错能改
元方:答、曰、入门不顾——明白事理、直言不讳
(对话展示人物性格)
八、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