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进生转化的几点看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让我们发愁的学生,我们一贯称之为后进生。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不努力,成绩一塌涂地:在生活上不受约束,我行我素。
他们既不尊重老师,也不团结同学;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
他们的存在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面对这些即将凋谢的祖国花朵,我们切不能拒之门外,置之不理。
相反,我们更应该多加呵护,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帮助他们革故鼎新,端正思想,使其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这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
下面,我就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当剖析后进生产生的社会根源。
学生从他们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并没有优差之分。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存在差异,身心发展不同,在新的环境下,才会有不同的表现。
如一些学生上课爱表现自己,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炫耀自己。
其实,学生的这些表现并无恶意,这恰恰说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荣誉感。
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出风头”“捣乱”而妄加批评,一棒子打死。
相反,我们更应该分清主次,做合理的评价,鼓励他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工作存在着问题,使学生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差生越来越差。
这问题究竟出现在老师身上还是出现在学生身上呢?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即在培养
学生良好品德、远大理想的同时,还要赋予他们科学文化知识。
对于那些后进生,即使不能准确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也不能对祖国的经济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片面教育观是后进生产生的根源。
既然出现了后进生,那么我们就应该正确地面对他们,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一、要对学生做恰当的评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既有自己的闪光点,又有缺点。
后进生也是如此。
对于后进生,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对他们的闪光点,我们要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树立威信。
在学习上树立信心,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而对他们的缺点,我们不能用尖锐的词语批评他们,要选择时间场合,用适当的词语委婉地教育他们。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一片爱心,从心灵上唤醒他们。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要正确的引导
和后进生谈话是一条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谈话时,要选择最佳的时期。
在学生有进步的情况下进行谈话,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期,那是因为这正迎合了人们“渴望被肯定”的心理倾向。
这些学生尤其希望老师能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
抓住这一契机,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语言技巧,
用丰富的情感去感化学生。
谈话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融洽的气氛中,教师无声无息地施加了教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谈话肯定他们的优点,重视他们点滴的进步,从而使这些问题学生树立信心,端正思想,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同时,还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谈话。
每个人在困难时最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
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关心。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跟他们接触,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这样。
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一直在关注他们,因此一定要刻苦学习,不给老师丢脸。
教师只有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更加尊重教师,把教师当做真正的朋友。
三、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后进生的教育中。
家庭的力量不容忽视,能够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将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联系家长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可以在学生有困难,急需帮助时;也可以是学生因某种原因受到奖励时,此时给学生无私的援助和真诚的祝贺都会令家长十分感激。
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可以是“串门拉家常式”,也可以是学生有病时“探望式”家访,不管是那种方式,都应避免“告状式”家访。
最好让学生参与谈话中来,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到来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四、组织有益的集体活动
我们还要经常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创造多种教育机会,让学生们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交流,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美好。
只有在心灵上感染这些学生。
他们才会树立信心,定下学习目标并努力实现。
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引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用慈母般的胸怀去温暖他们,多给他们一些阳光和雨露,就能使他们转变。
同时,社会、家庭、学校也要携起手来,多管齐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