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或称普通活性污泥法,经不断发展,已有多种运行方式。
1.渐减曝气在推流式的传统曝气池中,混合液的需氧量在长度方向是逐步下降的。
因此等距离均量地布置扩散器是不合理的。
实际情况是:前半段氧远远不够,后半段供氧超过需要。
渐减曝气的目的就是合理的布置扩散器,使布气沿程变化,而总的空气用量不变,这样可以提高处理效率。
2.分步曝气在30年代,纽约市污水厂的曝气池空气量供应不足,厂总工程师把入流的一部分从池端引到池的中部分点进水,见(图6-10),解决了问题。
使同样的空气量,同样的池子,得到了较高的处理效率。
3.完全混合法美国1950年以前建造的曝气池全是狭长的条形池,按推流设计。
由于前段需氧量很大,因而通过渐减曝气池来解决。
但是,一般池子只有中段(约全长的1/3处)需氧速率与氧传递速率配合的比较好一些,见(图6-11)。
在池的前段,因食料多,微生物的生长率高,需氧率也就很大,因而即使渐减曝气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实际的需氧速率受供氧速率控制和制约。
图中需氧和供氧率之间池前后两块面积应相等。
这样的供氧和需氧情况,当受到冲击负荷时,前段阴影面积扩大,后段阴影面积缩小,严重时,后段面积全部消失,出现全池缺氧情况。
从上面二种运行方式看,传统活性污泥法的重要矛盾是供氧和需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渐减曝气是通过布气的方法来改善,分步曝气则是通过进水分配的均匀性上来改善。
为了根本上改善长条形池子中混合液不均匀的状态,在分步曝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大增加进水点,同时相应增加回流污泥并使其在曝气池中迅速混合,它就是完全混合的概念,见(图6-12)。
在完全混合法的曝气池中,需氧速率和供氧速率的矛盾在全池得到了平衡,因而完全混合法有如下特征:①池液中各个部分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生活环境也基本相同;②人流出现冲击负荷时,池液的组成变化也较小,因为骤然增加的负荷可为全池混合液所分担,而不是象推流中仅仅由部分回流污泥来承担。
因而完全混合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大的缓冲器和均和池。
它不仅能缓和有机负荷的冲击,也减少有毒物质的影响,在工业污水的处理中有一定优点;③池液里各个部分的需氧率比较均匀。
为适应完全混和的需要,机械曝气的圆形池子也得到了发展。
机械曝气器很象搅拌机,而圆形池子便于完全混合。
4.浅层曝气1953年,派斯维尔(Pasveer)曾计算并测定氧在10℃静止水中的传递特性,如图14-25所示。
他发现了气泡形成和破裂瞬间的氧传递速率最大的特点。
在水的浅层处用大量空气进行曝气,就可获得较高的氧传递速率。
为了使液流保持一定的环流速率,将空气扩散器分布在曝气池相当部分的宽度上,并设一条纵墙,将水池分为二部分,迫使曝气时液体形成环流。
根据联邦德国埃姆歇实验站的测定结果,深度与单位能量吸氧率的关系见(图6-13)。
因而扩散器的深度放置在水面以下0.6~0.8m范围为宜,此时与常规深度的曝气池相比,可以节省动力费用。
此外,由于风压减小,风量增加,可以用一般的离心鼓风机。
浅层曝气池水深为3~4m,以浅者为好。
深宽比在1.0-1.3之间,供气量为30~40 m3/3(水)·h,风压lOkPa左右,动力效率可达1.8-2.6kg02/kW·h。
浅层曝气与一般曝气相比,空气量是增大,但风压仅为一般曝气的1/3~1/4,故电耗并不增加而略有下降。
浅层池适用于中小型规模的污水厂。
但由于布气系统进行维修上的困难,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5.深层曝气曝气池的经济深度是按基建费和运行费用来决定的。
根据长期的经验,并经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经济深度一般为4~5m。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普遍感到用地紧张,为了节约用地,从60年代开始,研究发展了深层曝气法。
一般深层曝气池水深可达10~20m。
70年代以来,国外又发展了超深层曝气法,又称竖井或深井曝气,水深竟达150-300m,大大节省了用地面积。
同时由于水深大幅度增加,可以促进氧传递速率,从而提高了曝气池处理污水的负荷。
但对深层曝气的特性和经济效果,还不能说已十分清楚。
深井曝气法的实际装置直径为1.0~6.0m,深度为50-150m。
井中分隔成两个部分,一面为下降管,另一面为上升管。
污水及污泥从下降管导入,由上升管排出。
在深井靠地面的井颈部分,局部扩大,以排除部分气体。
经处理后的混合液,先经真空脱气(也可以加一个小的曝气池代替真空脱气,并充分利用混合液中的溶解氧),再经二次沉淀池固液分离。
混合液也可用气浮法进行固液分离。
(图6-14a)为深井曝气法处理流程。
在深井中可利用空气作为动力,促使液流循环。
采用空气循环的方法是启动时先在上升管中比较浅的部位输入空气,使液流开始循环,待液流完全循环后,再在下降管中逐步供给空气。
液流在下降管中与输入的空气一起,经过深井底部流人上升管中,并从井颈顶管排出,并释放部分空气。
由于下降管和上升管的气液混合物存在着密度差,故促使液流保持不断循环。
深井曝气池简图见(图6-14b)。
深井曝气法中,活性污泥经受压力的变化较大,有时加压,有时减压,实践表明这时微生物的活性和代谢能力并无异常变化。
但合成和能量的分配有一定变化,运行中发现二氧化碳的量比常规曝气多30%,污泥产量低。
深井曝气池内,气液紊流大,液膜更新快,促使KI。
值增大,同时气液接触时间增长,溶解氧的饱和浓度也由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国外已建成了几十个深井曝气处理厂。
国内也正在开展研究。
但是,当井壁腐蚀或受损时污水是否会通过井壁渗透,污染地下水,这个问题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
6.高负荷曝气或变型曝气有些污水厂只需要部分处理,因此产生了高负荷曝气法。
曝气池中的 MLSS,约300~500mg/L,曝气的时间比较短,约2~3h,处理效率仅约65%左右,有别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故常称变型曝气。
7.克劳斯(Kraus)法美国有一酿造厂,污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时特别高,给城市污水厂的运行造成很大困难,常引起污泥膨胀。
膨胀的活性污泥不易在二次沉淀池中沉淀,而随水流带走,不仅降低了出水水质,而且造成回流污泥量不足,进而降低了曝气池中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就会使系统中的活性污泥愈来愈少,从根本上破坏曝气池的运行。
克劳斯工程师把厌氧消化的上清液加到回流污泥中一起曝气,然后再进入曝气池,成功地克服了高碳水化合物的污泥膨胀问题。
这个过程称为克劳斯法。
消化池上清液中富有氨氮,可以供应大量碳水化合物代谢所需的氮。
此外,消化池上清液挟带的消化污泥比重较大,有改善混合液沉淀性能的功效。
8.延时曝气延时曝气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美国流行起来。
特点是曝气时间很长,达24h甚至更长,MLSS较高,达到3 000-6 000mg/L,活性污泥在时间和空间上部分处于内源呼吸状态,剩余污泥少而稳定,无需消化,可直接排放。
适用于污水量很小的场合,最先是牛奶场,后来用于村庄和风景区、旅社等。
近年来,国内用于高层建筑生活污水处理。
设备可用钢板装配,由厂商供应。
对于不是24h 连续来水的场合,常常不设沉淀池而采用间歇运行方式,例如20h曝气和进水,2h沉淀,2h放空,再运行。
也有曝气池和二沉池合建的。
9.接触稳定法50年代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城的污水厂由于水量增加,需要扩建。
虽然另有空地,但地价昂贵,因而没有扩建的可能性,不得不另找它法。
在实验室里,用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时,混合液中液体部分的BOD下5时的取样间隔时间较长,例如每隔1h取样一次,降有一定的规律。
如果测定BOD5那么所得的BOD下降曲线是光滑的,如图14-29的实线所示,表明池液中的反5应接近于一级反应。
但是,缩短取样间隔时,发现在运行开始后的第一小时内,值有一个迅速下降而后又逐渐回升的现象,见(图6-15)中虚线。
而且这BOD5的最低值与曝气数小时后的BOO<基本相同,其值相当低。
利个短暂过程中BOD5用这一事实,把曝气时间缩短为15~45win(MLSS为2 000 mg/L),取得了BOD5的能力下降了。
相当低的出水。
但是,回流污泥丧失了活性,其降低污水中BOD5于是把回流污泥与人流的城市污水汇合之前预先进行充分曝气,这样即可恢复它的活性。
在适当改变原曝气池的出人口位置和增添扩散板面积后,只用了原池一半容积,就解决了超负荷问题。
但是,每月总有一天出水质量不好,调查研究后发现这一天是城内牛奶场的很高而SS不高。
这启示了:混合液曝气过程中第一阶清洗日。
牛奶场污水BOD5段BOD的下降是由于吸附作用造成的,对于溶解的有机物,吸附作用不大或没5有,因此,把这种方法称为接触稳定法,也叫吸附再生法,混合液的曝气完成了吸附作用,回流污泥的曝气完成稳定作用(恢复活性)。
此外,还发现:①这一方法直接用于原污水的处理比用于初沉池的出流水效果好,初沉池可以不用;②剩余污泥量增加了。
结果,在改造曝气池时,只增添了空气供应设备的污泥处理设备。
接触稳定法的流程简图(图6-16)如下。
实际上,再生池和吸附池可合建,用墙隔开。
在接触稳定法中,回流污泥浓缩(由2000mg/L变成8000mg/L)再曝气稳定,池容积节省了,或者说,同样的池子增加了处理能力。
在50年代开发的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图6-17所示),它的池体狭长,池深较浅,在沟槽中设有表面曝气装置。
曝气装置的转动,推动沟内液体迅速流动,取得曝气和搅拌两个作用,沟中混合液流速约为0.3-0.6m/s,使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图6-18)示的是一种典型的氧化沟--卡罗塞式氧化沟,它是由荷兰DHV公司于60年代开发的使用很广泛的一种氧化沟,如我国昆明兰花沟污水处理厂,桂林市东区污水处理厂及上海龙华肉联厂的废水处去除率,还可同时理都采用这种形式的氧化沟,它不但可以达到95%以上的BOD5达到部分脱氮除磷的目的。
80年代初,美国开发了将二次沉淀池设置在氧化沟中的合建式氧化沟,(图6-19)所示的是一种典型的合建式氧化沟——BMTS型,即在沟内截出一个区段作为沉淀区,两侧设隔板,沉淀区底部设一排呈三角形的导流板,混合液的一部分从导流板间隙上升进入沉淀区,沉淀的污泥也通过导流板回流到氧化沟,出水由设于水面的集水管排出。
因省去二沉池,故节省占地,更易于管理。
11.纯氧曝气以纯氧代替空气,可以提高生物处理的速度。
纯氧曝气采用密闭的池子。
曝气时间较短,约1.5~3.0h,MLSS较高,约4000-8000mg/L。
因而二沉池的运行要注意。
纯氧曝气池的构造见(图6-20)。
厂商推广纯氧曝气池的主要论点之一是:氧的纯度达98%。
在密闭的容器中,溶解氧饱和浓度可提高,氧溶解的推动力也随着提高,氧传递速率增加了,因而处理效果好,污泥的沉淀性能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