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提炼能力概括提炼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认知、分析、比较、抽象、综合,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炼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语言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逻辑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思维的一种能力。
它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与思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对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在现代文阅读(包括文言阅读)各个能力等级的阅读训练中都不能缺少概括。
学会概括,既有助于迅速获取信息,又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从而准确、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考察概括能力的题型,要求考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词句或用自己的话针对题目规定的某一个角度以简单明确的文字来表达全文或段落或句子的意思,或人物性格、或事物主要特征。
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力求对整篇材料的准确把握;其次要透过材料领略深一层次的含义,如材料中蕴含的要旨、核心、本义、特点、作用等;再次要审清题意,找准被概括的材料;最后要选用恰当的概括性语言。
中考概括提炼能力检测涉及的要点常见的有:1、对整篇文章或部分段落进行整体概括提炼,如河南省中考第8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股市的主要内容(《改变一生的闪念》)”,这是检测学生对全文内容概括的能力;南京08年《田野上的白发》19题“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
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这是检测学生对某一段落概括的能力。
2、有的侧重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提炼,如江苏连云港市中考第21题,“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沙之聚》);广东广州市中考第19题,“儿子说自己很‘勇敢’,从全文看,他的‘勇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写出其中的两点。
”3、有的侧重对文章或文段的中心、观点的概括提炼,如湖北黄冈市中考第22题,“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错过就会永远失去》)”;河北省中考第26题,“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轻点关门》)。
”有的侧重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如陕西省中考第10题,“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一诺千金》)。
”4、有的侧重文章思路或情感变化的概括提炼,如山西临汾市中考第18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不同时间、地点的感情变化(《青木瓜之味》)。
”5、有的侧重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提炼,如南京08年《田野上的白发》18题:“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
能力提升指要概括题答题的原则:第一,可用提取原句、组合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等方式进行概括。
第二,语言表达要简明且内容周全。
第三,要仔细审题,按题干规定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种形成提炼概括能力的基本方法,不妨试试:1.提取关键句法。
就是提取文中的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将其提取出来,形成概括性文字。
这类题目的答案可以说是明明白白地出现在文段中,文段的主要信息就是答案,而且基本符合答题要求,我们无须对它进行大的改动,只要找准了答案位置,就可以原文照抄,或稍作压缩,使之成为准确答案。
如2006南京中考卷第11题: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三个特点。
解答此题可采用提取关键句法。
首先分析出全文一共5小节是总分总的结构,因而答案就在2——4小节。
而2——4小节第一句话就是每节的中心句,(第二节第一句话为“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第三节第一句话为“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第四节第一句话为“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因此本题答案可概括为: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2.整合关键词法在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以提取的情况下,有时只能在整体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
这时可利用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并进行加工改造,加以组合。
如杭州市中考第11题: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古井的特点。
根据对文章有关语段的阅读,可以在文章中提取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如“苔藓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
”可概括为“清澈”;“在寒冷的冬天,古井水是温暖的。
到炎热的夏天,井水是那样清凉。
”可概括为“冬暖夏凉”:“老辈人说,这两口古井水位以前从来没有下降过。
”可概括为“不枯竭”;“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
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
还有,一定得去看看井沿上的阴文,古井是何年所凿?村人已在这两口古井中汲过多少年水?”可概括为古老。
因此古井的特征可提练为:古老、清澈、冬暖夏凉、丰盈(不枯竭)。
3.分析归纳法。
有的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就必须对答案的有关部分进行分析,理解文段的大意,把握内容要点,然后根据原文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它归纳出来。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找准要点:①统观文段,把握整体,从全文的高度去概括出大意;②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③在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之后,最为重要的是对有关内容的句子关系进行分析,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④根据题目要求,精确组织答案。
如2006年山西省临汾市中考第8题: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
综观全文,文章共10节,从情节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题目提供了第一个部分“父亲摸黑砍柴”(在文章第一节),要求概括出第二、三部分情节。
由题目可知答题区间为2——10节,其中2——7节为第二部分,通过对有关句子的分析,发现这部分内容主要写在一个下雪天,我和父亲卖柴的过程。
8——10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卖柴结束后,父亲送我上学以及对我的教诲。
在此基础上,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父亲雪天卖柴”、“父亲的叮嘱”。
实例点拨:(一)父亲的眼神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
这样的恃况下,肯定高考无望。
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
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
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妤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子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
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
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
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
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
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
”我拿起锄头就走。
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
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
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牟。
赶快起来!”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找的后脊早巳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
提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
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
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
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
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祥,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
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选自《青年博览》作者黄赋,有改动)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0字以内)[提示: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提炼人物、事件、结果,语言简洁]2、“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
”请根据文章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眼神会让“我”不安。
[提示: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提炼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搜索重要关键的词句,如:“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他对我寄子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等,由此组织语言正确表述。
]3、结合全文概括回答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此题是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文章中的人物所做的事(包括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全面概括]实战演练:(二)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毕淑敏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
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
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
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
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
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
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
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
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
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
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
树回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
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