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年11月08日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历史必然性
B.必定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现实可能性
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3.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A.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实现四个现代化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4.当教师,要当一个模范教师;当科学家,要当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解放军战士,要当一个最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当工人,要当一个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当农民,要当一个对改变农村面貌有贡献的农民。
这些都是人生理想中()
A.生活理想的表现
B.社会理想的表现
C.道德理想的表现
D.职业理想的表现
5.()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楷模和标准,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反映特定时代精神和阶级意志。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
6.从理想的内容划分,理想可分为()
A.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
B.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
C.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D.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
A.不要考虑长远,仅仅盯住眼前的事物
B.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C.理想就在脚下
D.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成为现实
8.“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
”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
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A.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
D.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9.信念是()
A.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
D.唯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
10.“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川上的桥梁。
”这个比喻表达的是()
A.理想来源于现实,等同于现实
B.理想要变成现实,必须经过人们的实践和辛勤劳动
C.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成为了现实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
D.只要投身实践,任何美好想象都能成为现实
11.下列属于科学信念的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
C.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12.信念的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
A.志向
B.理想
C.信仰
D.意志
13.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赞扬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时候,指出:“所有这些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可见,崇高理想是( )。
A.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B.不需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C.不必通过艰苦努力就能展现出来的现实
D.激励人们战胜邪恶和腐朽,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力量源泉
14.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
A.在社会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
B.在个人理想中实现社会理想
C.使社会理想服从个人理想
D.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
二、多项选择题
1.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A.方法论
B.基本理论
C.具体论断
D.世界观
2.社会理想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或个人对未来()的追求、向往和设想。
A.社会制度
B.社会阶层
C.社会经济发展
D.政治结构
3.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有()。
A.理想不等同于现实,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
B.在任何条件下,理想都能够转化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由对现实的认识发展而来的
D.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转化是有条件的,是艰苦奋斗的过程
4.邓小平说:“美好的前景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和工作去实现它,就有成为空话的危险。
”这说明()。
A.社会实践是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桥梁
B.只要付诸行动,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都能成为现实
C.有了理想并不意味着成功,更不意味着已经成功
D.把理想转变为现实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5.俄国著名作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A.理想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
B.理想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C.理想只是人们的主观意志
D.理想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三、判断题
1.理想信念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实践问题。
()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
3.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
4.理想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
5.理想从性质上分类,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
6.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
()
7.当身处顺境时,积极乐观,不断完善自己;当身处逆境时,悲观失望,选择放弃。
()
8.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
9.理想在没有实现以前就是空想和幻想。
()
10.理想就是理性地想、合理的想法。
()
四、简答题
1.大学生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英语神厨”张立勇的事迹
张立勇,一个赣南山区的青年,高二辍学后外出打工。
在打工的过程中,他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自学英语并立志实现上大学的理想。
1996年6月,张立勇成为清华大学食堂一名切菜工。
自学英语,张立勇感到十分的艰难,月薪微薄,他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
他每天早上4时多起床,菜墩前、窗口前要站上八九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腿软,人困马乏,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
这样下去怎么行。
后来,张立勇发现喝烫水能治瞌睡。
每一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
床头前,张立勇贴上了座右铭“在年轻人的辞典里永远没有失败这个单词”。
桌上,张立勇贴上了学英语时间表。
早上起来学1小时,午休时学40分钟,晚7时半下班学到凌晨一两点。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即使是食堂师傅吃饭的15分钟他都要挤出8分钟,躲到放碗柜背后的一个角落里背英语单词。
就这样,张立勇自学英语十年,获得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证书,参加托福考试取得了630分的高分,也即将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
张立勇因此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思考:读完张立勇的事迹,你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何认识?
材料二: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
2005年1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来自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2003年初他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2003年4月16日,他却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一个贫困山区义务支教。
不久,一支由5人组成的支教队成立了,徐本禹是负责人。
7月1日,徐和同学一起带着募捐到的三大箱衣服、一袋书籍和500元钱前往贵州狗吊岩。
狗吊岩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
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到处被咬得是包。
每天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的主食……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本禹的支教事迹,并要求资助那里的贫困学生。
如今,徐本禹正在积极准备实施新的“阳光计划”,他想把单纯的支教行为上升到广义的支援西部层面,为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作用,用他的青春和力量融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
思考:(1)从徐本禹的事迹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结合案例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六、论述题
1.试述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如此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命才显得如此宝贵。
——艾特玛托夫。
请结合实际,阐述当代大学生如何把理想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