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三四单元
《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
元 王冕(元) 《墨梅》 明 徐渭(明) 《黄甲图》 清 郑板桥(清) 《墨竹图》
写意画 (文人画)
七、戏曲——京剧的出现
朝代 人物
表现
原始社 会
原始歌舞发展而来
春秋战 国
优伶
元朝 关汉卿、马致远 元杂剧——推向成熟
明朝
昆曲
清朝 “同光十三绝”
徽班进京、“徽汉合流”——京剧 出现 地方剧种
二、物理学发展的过程
经典力学奠基 者(16C末17C 初)
经典力学形成 (17C晚期)
从经典力学发展到相对论、 量子论(19C末~20C初)
伽利略(意) 牛顿(英)
爱因斯坦(德) 普朗克(德)
三、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成就及意义
科学家 主要成就
意义
落体定律
匀速运动、匀加速 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
运动
伽利略 望远镜、《关于托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政治:打击封建骑士阶层; 思想: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促使西欧思想解放; 对外: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启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与社会环境有关。
朝 代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及作品
地位及特点
先 秦
社会转型时期
西周——春秋末年 风
《诗经》
国 现实主义
屈原 《离骚》 楚辞
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 主要原因 是 经济因素:我国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经济发达,
国力强盛,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因素: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泰民安;中国专制
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组织,给科技的发展提 供强有力的支持。
文化政策:统治者注重教育的发展,培养一批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 人才。
六、绘画——笔墨丹青中国画
朝代 人物
代表作
特点
远古
《鹳鱼石斧图》
战国
《人物龙凤图》、《人物 从萌芽走向成
御龙图》
熟
魏晋
顾恺之(东 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 图》
“以形写神”
展子虔(隋) 《游春图》
阎立本(唐) 《步辇图》 隋唐
吴道子(唐) 《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
吸收波斯、印 度等外来美术 风格
两宋 张择端
的发展
发展趋 势
逐渐落后于西方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 展
1、理性认识科技发展原因的规律性因素: ( l )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政策扶持等) ; ( 2 )经济因素; (3)开放因素(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 ; ( 4)个人因素(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 ; ( 5)历史因素(科技的继承与创新); (6)教育因素等等。
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局限性。社会史试题使众多“民间历史资料”, 如日记、书写、帐薄、传说、民谚、碑刻等成为历史试题的“材料”。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 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 方法与技能。 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
说;唐传 奇;宋话 本;明清小 说;体裁多 样,手法丰
富
明清小说一览表
书名
作者 成书时 主要内容
价值
间
《三国演 罗贯中 元末明 叙述东汉末年 我国最早的
义》
初
和三国时期的政 一部长篇历
治、军事斗争 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 描写北宋末农 我国第一部
初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高鹗
历史启示: ( l)科技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 素决定的。 (2)科技是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 3)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 境。
四大发明
概况
世界影响
造纸术 发明时间:西汉
促进欧洲文化的发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 展,推动了文艺复兴
朝 民阶层;民族 照
短不齐;市
矛盾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井生活
元 朝
少数民族政权
散曲+元杂剧=元曲、马致远、关 汉卿
通俗生动、 豪放飘逸
魏晋志怪小
明 清
封建制度衰 落;中央集权 强化;资本主 义萌芽出现, 市民阶层扩大
长篇:《西游记》、《三国演 义》、《水浒传》《红楼梦》; 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讽刺 小说《儒林外史》
唐朝: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和宗教改革,促进了
印刷术 发明时间:隋唐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思想解放和社会进 步。
宋:彩色套印技术
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推动军事发展,使封
火药 最早的火药武器:突火枪、火 建统治阶级日益衰
箭、火炮
落。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战国:发明“司南”
促进了远洋航行,
单元结构:
科学——物理学——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生物学——进化论
科学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三次工业革命
第11课: 经典力学创立的背景、内容、特点、意义; 相对论创立的背景、内容、意义、与经典力学的关系; 量子论创立的背景、过程、意义;
一、物理学发展的原因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基础: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 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 响;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4、个人因素:科学家勇于的探索精神
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 论》
提出辩证施 治的方法
“万世宝典” 奠定后世中医临 床学的理论基础
明朝: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东方药物巨典”
重难点突破:
1.古代科技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 经验和描述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经验性;期间缺乏科学的概念、定律和 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项目 中国古代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内容
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和 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 述,缺乏理论探索(属 应用科学)
注重观察和实验与严密 逻辑体系相结合(属理 论科学)
方法
重视整理与经验总结
注重理论研究与观察实 验
目的
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统治 服务于工业生产和经济
需要
《儒林外 吴敬梓 清朝 史》 《聊斋志 蒲松龄 清朝 异》
民起义,歌颂农 以农民起义
民的斗争精神。 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反映了人民蔑 一部具有浓
视封建统治和敢 郁浪漫主义
于斗争的精神。 气息的长篇
神话小说
鞭挞了封建礼 我国古代最
教和封建制度的 优秀的长篇
罪恶,揭示了封 小说,具有
建社会走向没落 高度的思想
珠算
普及
传播到……,促进了世 界文化的发展
天文、历法、 朝代及人物
战国:石申 天 文 西汉
元朝:郭守敬 夏 历 法元
成就
历史地位
《石氏星表》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 星表
浑仪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天文观测工具
简仪(改革浑仪)
《夏小正》
我国最早的历法
《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 法,比现行公历的颁 行早了三百年
交往政策: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各民族的融合, 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得到充实。
人的因素: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2、 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却落伍了,主要原因:
( 1 )经济因素:明中后期,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2 )政治因素:明清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使很多知识分子埋 首故纸堆,脱离了实际。 ( 3 )文化教育因素: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官吏,而不是培养 实用型人才;中国传统科技在内容上重应用轻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重 整理和总结、轻观察和实验。 …….
农学、医学 朝代及人物 成就(书名)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西汉:氾胜之 《氾胜之书》
特别是北朝 我国现存最早最
农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时期黄河中 下游的农业
完整、最系统的 古代农业科学著
学
生产经验 作
元朝:王祯 《农书》
明朝:徐光启 《农政全书》
战国问世、 西汉编定
《黄帝内经》
中医学奠基之作
医 学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发展阶段特征
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异常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取得不少世界领先成就。
②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
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
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③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绘画石
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 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the Spirit of Science)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精 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科学精神要求公正、客观、 实事求是,不允许伪造证据和做任何艺术性的夸张,并且强调观察、 实验,以实践为基础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种气质和共性规范是科学 精神精髓。
爱因斯 坦
义)、光速不变原 理
解释光电效应出现
的现象和光的本质
普朗克
量子论(从宏观到 微观)
揭示了••••••发展了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