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事纵横・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3武光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北京市 100024)摘 要 同声传译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了当代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的六种范式和四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指出了其特点、局限性及其嬗变过程的成因;然后分析了当代中国同声传译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与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存在的差距。
最后,本文指出了未来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会出现认知/语言/定性转向及中国同声传译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同声传译理论研究 范式转向 研究方法Abstract Si m ultaneous I nter p reting Studies(SI S)has been under2exp l ored in China.The paper,first of all, p resents a panora m ic investigati on int o the six paradig m s and f our maj or research methods in SI S in the W est,un2 earthing their features,li m itati ons and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paradig m shifts in SI S.It is then f oll 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SI S in China and the discrepancy bet w een SI S in China and the W est.Finally,the paper outlines the cognitive/linguistic/qualitative orientati on in SI S in the W est and the acti ons SI S researchers in China shall take t o p r omote inter p reting studies in the country.Key W ords Si m ultaneous I nter p reting Studies paradig m shift research methodol ogy1 当代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Lederer(1981:19)指出,当同声传译(SI)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时,许多人对这种口译模式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
在第一交际行为(p ri2 mary communicati on)中,人们一般是在完全理解(comp rehensi on)了对方的话语后再进行交际反馈,即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p r oducti on)是线性序列关系。
在同声传译的第二交际行为(secondary communicati on)中,人们不能相信人脑在对语言的部分理解的情况下还能同时做出正确的语言产出,这违背了两者的序列关系。
但随着一战后同声传译在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的广泛应用,实践证明这种口译模式是可行的。
1919年的巴黎和会首次在部分谈判中使用了英语和法语的同声传译。
二战后,在纽伦堡审判(194521946)中第一次大规模采用英、法、俄、德四种语言间的同声传译,这标志着作为一个全新的职业———同声传译正式诞生(Chernov,2002:前言)。
1947年联合国正式采纳同声传译,既节约时间又降低了费用。
1953年A II C (国际会议译员协会)正式成立。
同声传译的成功实践不仅吸引了同声传译的从业人士,也吸引了众多认知心理学家的重视。
同声传译特殊的听—说并行认知模式不仅对传译,而且可能会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产出机制有重要的启示。
在西方,同声传译研究可以说是口译研究最主要的动力,甚至可以说西方口译研究史就是同声传译研究史。
1977年由David Gerver 协调组织在威尼斯召开了口译研究(I nter p re2 ting Studies)①的第一次跨学科研讨会(北约语言、传译与交际研讨会),随后1986年在意大利的特里斯特,1994年在芬兰的土尔库和2000年在意大利的弗雷的三次划时代的国际会议,推动了同声传译研究范式的历史性转向。
目前,国内是有一些对同传的过程、性质、策略、教学等方面的论文或译著,但针对同传研究的论第19卷4期2006年11月中国科技翻译CH I N ESE SC I ENCE&TECHNOLOGY TRANS LAT ORS JOURNALVol.19.No.4Nov.20063注:本文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当代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比较与展望”之部分成果。
①这一术语1993年由Salevsky在布拉格(Prague)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正好对应了Hol m es(1972)提出的“Transla2ti on Studies”。
收稿日期:2005—10—04/48文则较少,本文拟对同传研究的取向、范式、模型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梳理。
1.1当代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范式及其转向科学团体的最高层级划分是取向(ap2 p r oach)。
对于同声传译的研究取向,Moser2 Mercer(1994:17)将其划分为人文科学取向(liberal arts app r oach)和自然科学取向(natural sciences app r oach)。
前者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p recisi on in l ogical p r ocesses),理论的准确性和可证伪性(verifiable);后者只注重一般理论推理(general theorizing)。
Robin Sett on (1999:25)将其分为规约(nor mative)、社会语用(s oci op rag matic)行为取向和认知心理(cogni2 tive p sychol ogist)取向。
P chhacker(2004:482 50)将其划分为心理语言(p sycho/linguistic)取向和社会文化(s oci o/cultural)取向。
我们可以看出三位学者在同传研究取向的划分上都采用二分法。
对于Moser2Mercer的分法,我们认为一是过于笼统,二是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应用到同一个研究对象上有混淆之嫌,而Sett on 和P chhacker的分法可谓大同小异,都提及语言与社会和心理的互动。
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同传研究的取向主要还是在语言/社会和语言/心理两个取向。
取向下面的第二个划分层级就是范式(paradig m)。
库恩(1962,1996)认为,科学研究中的范式是指一个特定学术团体内部所有成员所共享的基本预设、模型、价值观和标准方法(basic assu mp ti ons,models,values and standard method);一种范式是一个特定学术团体所独有的,体现着他们的学术偏好,规则和研究取向(intellectual p reference,rules and research ap2 p r oach);范式的转向(paradig m shift)一般是革命的,而不是演变的。
库恩这种激进的范式转向观当初是针对自然科学提出来的,而对于人文科学,我们认为范式之间虽界限分明,但绝不会毫不相关。
人文科学中的范式转向应该是扬弃,而不是断裂。
对同声传译的研究,就是一个研究范式不断扬弃的过程,新的范式虽取代了旧的范式,但旧的范式依然还会发挥作用。
根据P chhacker(2004:68279)和Sett on(1999:31244)的研究,70年代以来国外主要出现过6种同传研究范式:释意范式;认知处理范式;神经生理/语言范式;通用翻译学范式;认知语用范式3和话语互动范式。
下面分析这6种同传研究范式的扬弃过程和相互关系。
1.1.1释意派研究范式释意派理论(The I nter p retive Theory,简称I T)主要是由法国巴黎ESI T的一批学者提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典型代表是Selesko2 vitch(1975),Lederer(1981),Seleskovitch&Le2 derer(1986)。
释意派理论的形成将同传研究提升到了科学的层面,同时也标志着同传研究了从萌芽期正式进入成长期,所以P chhacker (2004:69)称其为“引导范式”(bootstrap para2 dig m)。
释意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同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意义理解和产出过程(knowledge2 based p r ocess of making sense)而不是两种语言间的语码转换(P chhacker,2004:68)。
释意派理论主要建立在两个概念上:意义(sens)和意图(voul oir2dire)。
他们强调意义是透明的,Se2 leskovitch和Lederer都认为实际的话语理解中句子都只有一个意义,不会产生歧义,所以在同传过程中可以“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译员要传达讲话者的“意图”而不是“意义”。
与其它研究范式不同,释意派研究译员工作的理想化过程(ideal p r ocess),坚信译员能够正确把握讲话者的意图。
此外,他们认为同传的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过程与普通的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过程没有差别,两者都是反身性(reflexive)的,所以在同传研究中对过程的研究是不必要的,实证研究也是不正当的研究方法,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译员成功的职业经验,进行规约性(nor mative)研究,加强对译员培训的作用。
当Lederer进一步发展Seleskovitch的理论时,这种极端的看法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
Lederer (1981:502115)细分了同传的理解和产出过程,将同传中的话语理解划分为3个阶段:声音和词汇的辨认;语法分析(parsing);输入知识与已有知识合成为后续意义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共94 4期 武光军: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3注:这里讲的“认知语用范式”主要指的是Robin Sett on的研究。
这种新的“认知语用范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知处理范式”(主要借助信息学的内容),而它主要借助语用学的内容,强调语境的作用,在严格意义上说它应该是一种语用学范式,这也正符合了P chhacker(2004:203)提出的未来口译理论研究的语言转向。
所以,作者在此将“认知语用范式”单列为一种新的口译理论研究范式。
有三大类8种心理操作(mental operati ons):一)连续叠加操作:A)听;B)语言理解;C)概念化;D)记忆表达,二)连续但有时是潜意识的操作:A)情景意识;B)自我监控,三)偶然性操作:A)转码;B)从心理词汇中提取特殊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