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提升精练习:可持续发展及答案专题: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一)三门峡水利枢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
读咸阳—潼关河段纵坡剖面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有()①防洪②减少水土流失③减缓下游河床抬高速度④有利于建设高耗能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渭河平原造成的不利影响有()A.潼关水位下降,河流下切深度增加B.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C.加快渭河净化速度,提高水质D.有利于发展航运,促使渭河平原的工农业产品向东输送解析:第1题,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防洪和减缓下游河床抬高速度。
第2题,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的影响,潼关水位升高,渭河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沉积,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河床水位升高,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严重。
答案:7.C8.B(二)如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
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读图完成1--3题。
1.伦敦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冬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A.地处背风坡B.西风偏弱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寒流流经2.水闸的主要功能是()A.拦水发电B.储存淡水C.供旅游活动D.防海水入侵3.泰晤士河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A.泥沙沉积量减少B.泥沙沉积量增加C.河流水质下降D.河流含沙量增加解析:1.B 2.D 3.A第1题,伦敦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但冬季南北温差大导致气压差也较大,冬季西风势力更强;夏季西风相对冬季偏弱,故夏季降水量小于冬季。
第2题,河口水闸一般是为防止海水入侵而建,结合夏季降水量小于冬季,可判断水闸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的原因是夏季河水下泄量少于冬季,则夏季时海水更容易入侵。
第3题,因水闸主要功能是防海水入侵,若关闭水闸,会减少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则不利于河流泥沙的沉积,即该段河流泥沙沉积量会减少。
注意该段河流水质受海水入侵影响,关闭水闸,海水难以入侵,则河流水质变好。
(三)油菜属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4~6 ℃,开花期的温度一般为15~19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
按播种时间的差异可将油菜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两种。
如图为我国2017年油菜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结合材料可知()A.地形和水分差异导致我国南方油菜分布比北方广且集中B.北方油菜冬季播种,夏季收获C.纬度差异导致甲、乙两产区分别种植冬油菜和春油菜D.长江流域油菜秋季播种,来年春末夏初收获2.与丙产区相比,乙产区的优势是()①油菜总产量高②油菜成熟所需时间长,含油量高③低温期长,油菜病害少④油菜品种丰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华北地区没有成为我国油菜的优势产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 A.风沙灾害多,且积温偏少B.水资源紧张,土壤盐碱化严重C.油菜的生长时序和农事安排与小麦有冲突D.耕地面积不足解析:1.D 2.B 3.C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影响我国南方油菜分布比北方广且集中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地形和水分;甲、乙两产区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种植的都是春油菜;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油菜要在春暖后才可播种,而南方冬季相对温暖,油菜可秋季播种,来年春末夏初收获。
第2题,乙产区纬度高,气温低,故油菜病害少;乙产区积温少,油菜成熟需要的时间长,积累的有机质多,含油量高;乙产区的油菜总产量不及丙产区;乙产区低温期长,生长期长,油菜品种不及丙产区丰富。
第3题,华北地区的积温比乙产区多,但乙地成了油菜优势产区,故A项错;油菜属旱地作物,虽需一定的灌溉用水,但受水资源限制较少,故B项错误;华北地区耕地面积广,D项错误;华北地区油菜的播种与生长时间处在该地区冬小麦的生长与收获期内,因而华北地区未成为我国油菜优势产区,故C项正确。
(四)昌九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南昌是江西省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江西省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2.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③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1.D 2.A第1题,读图,南昌市是省会,有资金、技术优势,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九江市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光伏产业是对太阳能的开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态“蓝肺”空气质量好,不是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第2题,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关系不大。
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是区域内合作发展,不是全省均衡发展。
(五)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
如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气候寒冷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2.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解析:1.A 2.C第1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
第2题,三江源湿地广布,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六)济宁市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市也更注重生态保护,“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因区制宜’地进行生态保护和管制”是山东省济宁市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下图示意济宁市生态功能分区。
据此完成第1--2题。
1.目前,带动济宁市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是()A.以微山湖、曲阜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业B.依托煤炭等矿产资源发展的重工业C.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业D.依托京沪高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2.济宁市各生态功能区的发展重点是()A.Ⅰ区进行农业垦殖,建成大规模、集约化、现代化的商品粮示范基地B.Ⅱ区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建成华北大型乳肉及蔬菜、瓜果基地C.Ⅲ区建设大规模现代化果园,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D.Ⅳ区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业答案1.B 2.D解析第1题,济宁市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和依托京沪高铁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规模都比较小,无法成为龙头产业,A、D两项错。
济宁市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工业,可作为带动该市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B项对。
生态农业依托的加工业为第一产业,其产值和附加值比较低,无法成为带动该市发展的龙头产业,C项错。
第2题,Ⅰ区为平原农业生态区,进行大规模农业垦殖,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A项错。
Ⅱ区重点发展大型城郊农业,投入成本太高,不可取,应重点整治矿区,恢复矿区,B项错。
Ⅲ区为丘陵保护区,建设大规模现代化果园,虽做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但对丘陵造成破坏,C项错。
Ⅳ区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可取的,D项对。
二、非选择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冀中南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棉花产区之一,该区每年3、4月份为棉花播种期,5~8月为生长期,9、10月为采摘期。
位于冀中的容城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有北方“中国服装之乡”的美称,是中国唯一的“中华国服生产基地”。
全县拥有服装企业920家,其中外资企业29家,年生产能力达4.5亿多件,服装出口到全世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河北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共谋发展。
(1)简析冀中南有利于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3分)(2)说明容城县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的原因。
(4分)(3)分析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共谋发展的好处。
(4分)解析:第(1)题,可从棉花生长周期,以及当地气候要素(光照、热量、降水)相匹配角度分析。
第(2)题,工业区位条件分析,首先要明确工业类型,再从影响因素及当地具备的条件角度分析。
第(3)题,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和移入地都有影响,但本题侧重从容城县角度分析。
答案:(1)棉花的播种期,气温回升快,温度高,利于播种;生长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适中,有利于生长;成熟期晴天多,利于采摘。
(2)接近棉花生产地,原料丰富;土地面积广,地租水平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靠近京津冀,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市场广阔;有产业基础,协作条件好,生产能力强。
(任答4点即可)(3)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用上海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容城服装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等。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科研所对我国某省M区域的湿地环境进行了考察研究。
科研人员在针对当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近30年来,M区域内7月平均降水总趋势在减少,7月日平均气温在升高,湿地的“冷湿”效应正在逐渐向“暖干”方向转变,图a示意研究区域,图b示意M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
(1)据图简要说明M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原因。
(2)推测30年前M区域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的主要原因。
(3)针对M区域环境的变化,科研人员有可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若这些建议得到落实,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哪些改观?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以直接看出,M区域湿地面积明显减小,而农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明显扩大,这与城市、农业的发展有关。
第(2)题,30年前M区域的气候“冷湿”与当时的湿地面积较大有关。
第(3)题,M区域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湿地的减少导致的,故应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退耕还湿;湿地恢复后,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会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