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一、实验目的:
学习采用窒息造成通气功能障碍,复制Ⅱ型呼吸衰竭模型;用油酸注射引起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复制Ⅰ型呼吸衰竭模型。

观察不同类型呼吸衰竭时血气和呼吸的变化,分析去其发生机制。

学习动脉取血和血气测定方法。

二、实验材料:
家兔、生理盐水、氨基甲酸乙酯、肝素。

油酸、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换能器、血气分析仪、三通管、软木塞、手术器械一套、动脉夹。

三、实验方法:
1、实验准备:
(1)麻醉与插管:家兔称重,按5ml/Kg体重剂量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00g/L氨基甲酸乙酯,家兔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颈前部剪除被毛,切开颈部皮肤5—7cm,钝性分离肌肉组织。

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记录呼吸运动曲线。

分离左侧颈总动脉,行动脉插管,用于采血。

(2)正常指标测定:待动物休息15min后,记录呼吸运动曲线,测定正常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

用1ml注射器抽取少量0.2%肝素溶液,推进针芯,使注射器肝素化。

打开动脉夹,放血1—2滴以冲去动脉插管内的死腔液,然后用肝素化处理的注射器取血0.5ml,用动脉夹夹住颈动脉,将注射器拔出迅速套上带有软木塞针头做血气分析(PH、PaCO2、PaO2)。

2、实验观察:
(1)复制通气障碍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模型:用弹簧夹将Y形气管插管上端所套橡皮管完全夹住,使家兔处于完全窒息状态30s,立即取颈动脉血0.5ml做血气分析,并观察呼吸的变化。

30s时放开弹簧夹,恢复通气。

10min后,待动物呼吸恢复正常,测定正常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

(2)复制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所致Ⅰ型呼吸衰竭模型:①按0.3—0.6ml/kg体重剂量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油酸。

于注射后30min、60min测定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取颈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②密切观察家兔的呼吸是否急切和困难,肺部是否有湿罗音和气管插管口是否有粉红色泡沫样液体溢出。

③夹住气管,快速处死家兔,解剖家兔胸腔,支气管分叉处用线结扎,防止水肿液溢出。

在结扎出上方切断气管,将肺完整取出(把心脏等清除),置于滤纸上,切勿挤压,准确称量肺重量,并计算肺系数。

肺系数=肺重量(g)/体重(kg),正常肺系数:4—5,当肺系数超过此值时提示肺内有渗出物聚集(肺水肿)。

④观察肺大体改变,切开肺,注意肺切面有无血性泡沫液体流出。

四、实验结果:
综合其他六组,共有七组进行家兔急性呼吸衰竭模型实验的血气分析,结果如下:
表1-1 家兔未注射肾上腺的前后血气分析
对照组号
PH<37.0℃> pCO2<37.0℃> pO2<37.0℃>
实验前试验后实验前试验后实验前试验后
1 7.461 7.350 28.2mmHg 26.8mmHg 92.8mmHg 119.7mmHg
2 7.432 7.31
3 35.9mmHg 30.6mmHg 85.2mmHg 161.2mmHg
3 7.24
4 7.328 42.4mmHg 30.8mmHg 80.1mmHg 171.6mmHg
表1-2 家兔注射肾上腺引起呼吸衰竭的前后血气分析
实验组号
PH<37.0℃> pCO2<37.0℃> pO2<37.0℃>
实验前试验后实验前试验后实验前试验后
1 7.411 7.101 35.0mmHg 36.5mmHg 100.5mmHg 39.7mmHg
2 7.328 7.041 38.3mmHg 65.9mmHg 97.9mmHg 14.8mmHg
3 7.418 6.845 39.4mmHg 56.9mmHg 110.4mmHg 38.8mmHg
4 7.381 7.00
5 35.9mmHg 40.6mmHg 110.9mmHg 43.0mmHg
实验组动物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肺水肿。

实验过程中动物呈现血压先升高后下降及心率减慢的现象,并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后出现呼吸抑制、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的表现。

肺部有明显的湿罗音。

气管处有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体溢出。

我组测得的肺重量为14g,肺系数为7.57左右,出现了明显的肺水肿。

目前仍多以PaO2低于8kPa(60mmHg)、PaCO2高于6.67kPa(50mmHg)为判断呼吸衰竭的标准。

五、实验讨论:
通气障碍、气体弥散障碍和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引起呼吸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

外呼吸的基本环节包括通气和换气两个基本过程,任何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的病因,都可导致呼吸衰竭。

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共同后果:肺泡通气不足,肺泡气不能及时更新,PO2下降,PCO2升高,导致Ⅱ型呼吸衰竭。

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弥散障碍和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弥散障碍主要见于肺泡膜的面积减少和厚度增加;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可以是肺泡通气量的减少、血流的减少或肺内动静脉的分流。

单纯弥散功能障碍可引起Ⅰ型呼吸衰竭,而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则根据代偿情况的不同导致Ⅰ型和Ⅱ呼吸衰竭。

在注入肾上腺素后,可以得出PH下降,PCO2上升,PO2下降,可知肺通气功能明显障碍,是Ⅱ型呼吸衰竭。

六、实验结论:
窒息造成通气功能障碍,可致II型呼吸衰竭;油酸注射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可致I型呼吸衰竭。

七、参考文献:
[1] 陆源林国华杨午鸣《机能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10.6
[2] 朱大年.生理学.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