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习题新人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习题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手中的笔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冷目像一道闪电直劈卫道士的头颅。

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文章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他的文章虽不过几百篇,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他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者,一个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个曾沉陷于失望之中的彷徨者。

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征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压下来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课内挖掘】⊙课内素材继承与创新鲁迅先生曾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针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以及无原则“全盘西化”的倾向,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卑不亢地拿。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含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大胆吸收中外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运用角度]“文化”“借鉴”“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运用示例“包容”,就要像大海那样,接纳来自千百条河流的水。

不管它是清水,还是浊水;是净水,还是污水,只要是水,一概接纳不误。

如果只是接纳清净的水,而拒绝污浊的水,那么它就不能成为大海了。

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样,不管它是“土文化”,还是“洋文化”;是“俗文化”,还是“雅文化”,一概照收不误。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当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只是吸纳“洋文化”和“雅文化”,拒绝“土文化”和“俗文化”,那么何来“博大”和“精深”?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其道理或许就在此吧。

当然,在“包容”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包容”的东西加以区别。

要在包罗万象的种种物事中鉴别出孰优孰劣。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要区分出哪是“精华”,哪是“糟粕”。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并不那么容易。

《金瓶梅词话》在暴露土豪劣绅的劣迹时,又夹杂着露骨的性描写;《红楼梦》在反映封建贵族家庭必然没落的趋势时,也夹杂着宗教的虚无主义思想;“思想者”在冷静思考的同时,却展示着赤裸的身体……看来,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在“拿来”时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是没有道理的。

(北京卷满分作文《又想起了鲁迅》) 【课外运用】也谈“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九三四年提出的著名的论述,“拿来主义”已过完了八十华诞,我们的国人是否在“拿来”上有一些进步了呢?小时候,看别人吃糖,索要不给,我便一把伸入他糖袋子里掏出几块,然后咧嘴一笑,这便是“拿来”了。

但我万万料想不到,这种孩童的把戏会堂而皇之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近年来一些友邦总时不时地把手伸进中国的口袋里,上次“拿来”了屈原,赢得了中国人的无数唾沫之后,堂而皇之拿去申遗去了,这次又“拿来”了李时珍,尚觉得不够过瘾,便又“拿来”了李白。

此外还有孔子、中医……就连上古神话中的蚩尤也未能幸免。

孩童“拿来”了糖之后,遭到呵斥,也多半是一脸堆笑地归还,但还有心肠硬的,便一把囫囵吞了下去,连味道也不尝个清楚。

看来我们的友邦是隶属后者的了。

他们比国人更加奉行鲁迅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来拿!不过他们的脑髓却是有些欠缺,屈原是土生土长的楚人;李白的出生地是唐代的昌隆县,也就是现在的四川江油县;李时珍则生于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其余更不必细说,这些都是有文献记载的,按土话说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现实是铁定的,可意志是坚决的,我们的友人高呼:“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来!”对!拿来!怎么拿?于是便有韩国专家称某某某系韩国人,于是便大张旗鼓地建设李白故居,开办江陵端午祭,甚至申请世界遗产,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居然申请成功了。

在给谎言穿上皇帝的新装之后,谎言摇身一变成了真理。

某些高尚的国人对此是毫不在意的,因为有人来“拿”,便恰恰说明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蓬勃灿烂!哦,足矣,足矣,阿Q似的说:我尚有东西打发你!既然他们觉得有用,便送给他们罢!还有些独善其身的圣人对此更加地漠不关心。

他们问自己:韩国人拿,或是不拿,对我有影响吗?哦,没有吧?那你们随便拿吧,这是与我不相干的。

但是,毕竟还有一些愤怒的国人高呼:“还来!”明知是别人的东西却偷偷去拿,那是“窃来主义”;明知是别人的还要明目张胆去拿,那是“抢来主义”。

抢来别人的宝贝还要明目张胆地高悬在朝堂之上,那可真是恬不知耻了!这些强盗的行径,却因为撒满谎言的种子而变得花香弥漫。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直面这谎言,撕破这谎言,揪出撒谎者,用力抓住他的领口,怒喝:“还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A.冠冕.(miǎn)脑髓.(suǐ)吝.啬(lìnɡ) 残羹.冷炙(ɡēnɡ)B.自诩.(xǔ) 玄.虚(xuán)鱼翅.(chì) 礼尚.往来(shànɡ)C.国粹.(cuì) 蹩.进(bì)磕.头(kē) 发扬.国光(yánɡ)D.孱.头(chàn) 摩.登(mó)针灸.(jiǔ) 佳.节大典(jiā)解析:A项,“吝”应读“lìn”;C项,“蹩”应读“bié”;D项,“孱”应读“càn”。

答案:B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古懂陷阱拭目以待积毁销骨B.霎时譬如磕头贺喜人才备出C.时髦包涵亟待解决祖上荫功D.炫耀鱼鳍勃然大怒走投无路解析:A项,懂—董;B项,备—辈;C项,荫—阴。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位大慈善家从________走向豪捐,源于他在胞兄去世后的“顿悟”——人活一世,与其没完没了地拼命赚钱,不如在生命健全时积德行善。

(2)俞敏洪将为塑造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理想主义色彩,办成一所完全非________的大学,一所博雅的出色大学。

(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有多达几十亿的财政漏洞都需要靠上级转移支付来补贴,却投资上亿建豪华办公楼,________太打脸了。

A.吝啬营利不免B.吝惜盈利未免C.吝惜盈利不免D.吝啬营利未免解析:“吝啬”和“吝惜”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但“吝啬”主要指当用的不用,含贬义;“吝惜”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属中性词。

句(1)意在说“这位大慈善家”从前比较小气,当用的不用,选“吝啬”较恰当。

“营利”和“盈利”都与利益有关,不同的是“营利”是动词,指“谋利”,是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动;“盈利”是名词,指扣除成本,赚到的钱。

句(2)选“营利”较恰当。

“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

句(3)有对贫困县的不当之举的委婉批评之意,选“未免”较恰当。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错误的一组是( )①城管人员白天执法,晚上练摊,折射民生之困,同时也佐证:一个城市要“面子”,更要要“里子”。

诚如是,这位城管员也可以冠冕堂皇....地利用业余时间练摊了。

②针对此事件,作为盟友的英国人认为,你监视我,却指望我无动于衷,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③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④有些所谓的“理论家”,惯于引经据典,故弄玄虚....,把本来简单明了的理论搞得复杂难懂,以显其学问的高深和立场的正确。

⑤真正推动油价疯狂上涨、在幕后兴风作浪....的正是人为的精心设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全球自由游弋的金融资本。

⑥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①冠冕堂皇:比喻外表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此处应用“光明正大”。

②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

此处用的是后一个意义,正确。

③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

讲义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

④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⑤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⑥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

答案:B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东盟重申了维护南海和平与航行安全,按照国际法律所认可的各项原则解决一切争端,呼吁有关各方在展开海上活动时保持克制态度。

B.沙特外交部18日发表声明称,因联合国安理会在处理国际冲突中不作为,沙特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C.沃尔沃环境奖得主秦大河博士提议了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他研究的重点区域是中亚干旱区冰冻圈,其变化对亚洲影响很大。

D.公开信称,国会应允许互联网公司公布情报机构所提要求,这不仅能让公众了解监控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再进行公开辩论,也有助于回击那些错误报道。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立场”。

C项搭配不当,应将“提议”改为“提出”。

D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有助于回击……,也能让公众……,再进行公开辩论”,故选B。

答案:B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国人的“国粹病”廖保平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

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

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

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

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

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

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

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