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撞船事件

中日撞船事件

中日撞船事件
9月7号上午10点15分左右,编号为5179的中国闽晋渔号拖网式渔船,在钓鱼岛黄尾屿西北约12公里处,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与那国号相撞。

40分钟后,另两艘前来追踪的日本巡逻船,又与中国渔船发生碰撞。

日本巡逻船随后强行扣押了中方渔船和船上渔民。

当天下午,中国外交部表示,对事件密切关注,并称中方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8号凌晨,日方按照日本国内法,以妨害公务罪,对中方渔船船长詹其雄实施逮捕,并将渔船扣押在石垣岛的日本海军基地。

9号,日方表示,只要船长只要按照日本法律,认罪并缴纳罚款,即可放人。

10号,日本冲绳石垣法院作出延长扣押中方船长10天。

13号,日方释放除船长詹其雄外的中方船员,一行14人当天下午乘坐包机返回福州。

19号,日方称,由于中国渔船撞击日本渔船,决定将詹其雄的扣押日期,再次延长10天。

对于日方的非法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日本队在该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适用日本国内法是荒唐、非法和无效的,中方决不接受。

日本冲绳县那霸地方检察厅24日决定以“保留处分”形式放还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

25日凌晨,被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搭乘中国政府派出的包机安全返抵福州。

这次冲突,与往常不同的是,日方在抓捕中方船只和人员后,不但拒不放人,而且还援引日本国内法以妨碍公务罪的名义对中方人员进行审查和惩罚,其目的在于凸现日本主张对钓鱼岛的主权以及实际控制,因此我国方面也理所当然地表现得较往常更为强硬,其交涉和抗议级别不断升级,先是由外交部副部长提出抗议,后又由外交部长直至国务委员出面对日本的做法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除了主张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外,还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地放人,以及在外交上也做出了一系列对抗与反制行动。

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争端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局面,或者说在这次争端中日本政府之所以一反常态,当然有着国内外深厚的背景。

从国际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在日本等西方国家中早已出现了一种“中国威胁论”的声音,认为中国的继续发展将会对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构成一定威胁,因此日本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得越来越强硬,尤其在涉及到领土及海洋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上,就显得更加强硬。

从国内角度来看,近二十年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国内民
族主义情绪上升,金权政治泛滥,日本国民对任何政党及其候选人都渐感失望,于是民主党上台之后,尤其是菅直人内阁建立之后,试图以清廉有效及振兴经济和维护民族利益等形象赢得日本国民拥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钓鱼岛领土争端这样的问题,自然会表现得强硬,而且为了显示其在外交领域也追求所谓透明公正,所以将这次撞船事件交由日本司法程序处理而非通过政治决断求得解决。

日方放人基于两个背景,一个是中国政府持续抗议,包括温家宝总理在纽约的严正抗议,敦促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另一个是当时,中方审查4名擅自闯入河北军事禁区的日本人;再就是中方决定,中断中日之间的很多交流,包括青少年之间的交流等。

钓鱼岛的撞船事件让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各方找到了更多共同利益,加强了相互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不仅表现为保钓人士的活动上,更体现在普通百姓身上。

在“九一八”纪念日前后,爆发抗议游行的不仅有大陆的北京、深圳、沈阳等城市,台湾和香港甚至纽约也爆发了抗议游行。

大陆、台湾和香港各地的民众以及广大海外侨胞在涉及历史、领土等问题上,因钓鱼岛撞船事件而表现得更加“一致对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得到加强。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这一直我国的外交准则。

钓鱼岛撞船事件中两国的相互博弈,是中国GDP超过日本、中日国家实力排序调整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可以预见,今后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上还有很多“定时炸弹”可能会随时爆发影响两国关系。

此次钓鱼岛撞船事件中两国的博弈和得失,预示着新的国际格局中中日两国博弈的整体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