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教案

文学理论教案

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董学文:《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刘锋杰:《文学原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情感评价作为文学创造审美价值追求的意义、内涵及具体分析文学作品。
3.案例教学法。分析案例:文学中的“月亮”形象;《乌鸦》与《红楼梦》情感品格对比等。
授课提纲
第二节情感评价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二、情感评价的内涵教学过程课堂进程教学行为授课内容
复习、
导入新课
(5分钟)
提问、
讲述
回顾已经讲授的艺术真实,提问情感评价在文学中的必要性,进而引入课题。
文学审美的情感性特征
文学理论教案
授课章节
第十二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二节情感评价
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
学时
1
时 间
2007-2008学年第2学期,第7周,星期四第3节课
授课地点
8612
教 材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纬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内容总结
(2分钟)
讲述
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再次强调重点与难点问题。
布置作业与复习思考题(1分钟)
结合课件讲述
作业(课下讨论):如何看待当下小说中的丑、恶意象以及肉欲感官功能的叙述手法。
思考题:1.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2.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
讲述高尚的品格的情感特征,高尚的品格取决于创造主体的人格。
联系现实生活,强调高尚体现在每个人的平凡生活中。
情感评价的内涵(二)功利性取向
(12分钟)
课件结合板书讲述
讲述是指情感评价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即助益于现实人生的功利性。
一定时期,情感评价的功利性选择可能成为作家们的关注热点,体现为“时代精神”。
(5分钟)
课件结合板书讲述
讲述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分析情感性是文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审美特征。个案分析认识与情感区别。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5分钟)
通过课件和图示讲述
从文学创造实践来证明;
说明是创造艺术形象的需要;
个案分析齐白石的虾与徐悲鸿的马。
情感评价的内涵(一)高尚的品格
(15分钟)
课件结合板书讲述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情感评价的内涵。
难点:认识与情感的思维差异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情感表达在文学中的位置?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当下文学创作实践中的情感品格。
2.重难点讲授法。重点内容讲解时,在多媒体演示的基础上结合板书突出重点,尤其是讲述情感评价的内涵时,着重演示。难点内容讲授时,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视情况重复讲授有关内容。
相关主题